庄子·外篇·缮性

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外篇·缮性

  缮性(缮shàn,治也;性,生也)于俗学(世俗的学问),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滑”通常解释为“汩”,意为淹没或沉溺;“欲”指的是欲望;“俗思”则是指世俗的思想或观念),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智慧被蒙蔽的人)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恬”指的是一种内心平静、不为外物所动的状态,而“知”则指的是智慧和知识)。知生(智慧的产生)而无以知为也(“无以知为也”则强调了这种产生不是出于人为的、有目的的追求),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和”指的是和谐、调和,“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与理解)出其性(“出其性”则意味着顺应自然、回归本真)。夫德,和也;道,理也。德(“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属性,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和理解)无不容,仁也;道(“道”是庄子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通常被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它超越了人的主观认知,是客观存在的真理)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一个人的道义之心明晰时,他就能与万物相亲近),忠也;中纯实(“中纯实”指的是内心的纯净和朴实)而反乎情(“反乎情”则是指回归到真实的情感),乐也;信行(“信行”强调的是行为的诚信和可靠性)容体(“容体”则是指一个人的仪表和体态)而顺乎文,礼也。礼乐偏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逮(dài)德下衰,及燧人(suì rén,燧人氏,中国古代传说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伏羲(fú xī,古代一位皇帝。教民佃渔畜牧,始画八卦,造书契)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顺”通常指的是顺应自然、顺应规律或顺应事物的本性,而“不一”则是指不刻意追求统一或一致)。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通常用来描述一种表面平静但内在并不和谐的状态。在这里,“安”指的是平静、稳定或安逸的状态,而“不顺”则指的是不顺畅、不和谐或不符合某种规律或期望)。德又下衰,及唐(尧)、虞(舜)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jiāo chún sàn pǔ,意思为使淳朴的社会风气变得浮薄),离道以善(脱离自然之道或常规道德准则去追求“善”),险德以行(以不顾道德风险的态度或原则来行事),然后去性而从于心(“性”指的是人的本性或天性,而“心”则代表人的思维、意识或心理活动)。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过度的文饰或修饰会掩盖事物的本质),博溺心(广博的知识可能会淹没人们的内心),然后民始惑乱(文饰和知识达到这种程度时,人们就会开始感到困惑和混乱。他们不再能够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也不再能够坚持自己的本心。这种状态下的人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世道和道德)。道之人(明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通过回溯到事物的本真状态,消除一切人为的痕迹和干扰,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这种境界强调对事物最原始、最真实面貌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道家哲学中对于自然、无为的推崇);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深藏本性,保持宁静的心态,等待时机的到来):此存身之道也。

  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穷尽天下的事物),不以知穷德(知识和德行是两码事),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快乐和满足)之谓得志。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xuān miǎn,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yǔ),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内篇(7章)

外篇(15章)

杂篇(11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