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篇·至乐

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外篇·至乐

天下有至乐(极致的快乐,至乐是精神的满足)无有哉?
有可以活身者(活出自我,获得平静和自在)无有哉?
今奚为奚据?奚避(避开)奚处(归宿)?奚就(追求)奚去(放弃)?奚乐(喜欢)奚恶(厌恶)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
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
所下者,贫贱夭恶也;
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
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
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hūn hūn),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
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
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硁硁(kēng kēng)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
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
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芒乎芴(hū)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zhí)。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jī jù)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 ,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 :“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yǎn rán,意思为骄傲自得貌)寝于巨室,而我噭噭(jiào jiào,意思是哭声)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 故止也。”

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míng bó)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
俄而柳(瘤)生其左肘(zhǒu),其意蹶蹶(juě juě)然恶之。
支离叔曰:“子恶之乎?”
滑介叔曰:“ 亡,予(yú,我)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

庄子至楚,见空髑髅(dú lóu,头骨),髐(xiāo)然有形。撽(qiào)以马捶(mǎ chuí,指马杖或马鞕),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fǔ yuè)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kuì)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dòng něi zhī huàn,意思是遭受饥寒交迫的苦难)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诸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 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
庄子曰:“然。”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司命,神名。神话传说中掌管人的生命的神)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lǘ lǐ,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知识,子欲之乎?”
髑髅深颦蹙额(pín cù,意思是皱眉皱额)曰: “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颜渊东之齐,孔子有忧色。
子贡下席而问曰:“小子敢问:回东之齐,夫子有忧色,何邪?”
孔子曰:“善哉汝问。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曰‘褚(zhǔ,口袋)小者不可以怀大,绠(gěng,井绳)短者不可以汲深。’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吾恐回与齐侯言尧、舜、黄帝之道,而重以燧(suì)人、神农之言。彼将内求于己而不得,不得则惑,人惑则死。且女独不闻邪?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shāng)之于庙,奏九韶(jiǔ sháo)以为乐,具太牢(tài láo,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luán,小块肉),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qī)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鳅鲦(qiū tiáo),随行列而止,逶迤(wēi yí)而处。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夫譊(náo,争辩;喧嚣)为乎!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

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岁髑髅,攓蓬(qiān,拔取;蓬,蒿草。骷髅隐于草下,所以要拔去蒿草)而指之曰:“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若果养乎?予果欢乎?”
种有几,得水则为继,得水土之际则为蛙蠙(wā bīn yī,意思是青苔,又称苔衣)之衣,生于陵屯(líng tún,意思是丘阜)则为陵舄(líng xì,即车前),陵舄得郁栖(yù qī,粪壤)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qí cáo,金龟子的幼虫,白色,圆柱状,向腹面弯曲),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qú duō)。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干余骨。干余骨之沫为斯弥(sī mí),斯弥为食醯(shí xī)。颐辂(yí lù)生乎食醯,黄軦(huáng kuàng)生乎九猷(yóu),瞀芮(mào ruì,意思是昆虫名,特指蚊类)生乎腐蠸(fǔ quán),羊奚比乎不箰(sǔn),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内篇(7章)

外篇(15章)

杂篇(11章)


相关阅读:

庄子·外篇·缮性

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外篇·缮性

  缮性(缮shàn,治也;性,生也)于俗学(世俗的学问),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滑”通常解释为“汩”,意为淹没或沉溺;“欲”指的是欲望;“俗思”则是指世俗的思想或观念),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智慧被蒙蔽的人)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恬”指的是一种内心平静、不为外物所动的状态,而“知”则指的是智慧和知识)。知生(智慧的产生)而无以知为也(“无以知为也”则强调了这种产生不是出于人为的、有目的的追求),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和”指的是和谐、调和,“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与理解)出其性(“出其性”则意味着顺应自然、回归本真)。夫德,和也;道,理也。德(“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属性,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和理解)无不容,仁也;道(“道”是庄子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通常被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它超越了人的主观认知,是客观存在的真理)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一个人的道义之心明晰时,他就能与万物相亲近),忠也;中纯实(“中纯实”指的是内心的纯净和朴实)而反乎情(“反乎情”则是指回归到真实的情感),乐也;信行(“信行”强调的是行为的诚信和可靠性)容体(“容体”则是指一个人的仪表和体态)而顺乎文,礼也。礼乐偏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逮(dài)德下衰,及燧人(suì rén,燧人氏,中国古代传说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伏羲(fú xī,古代一位皇帝。教民佃渔畜牧,始画八卦,造书契)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顺”通常指的是顺应自然、顺应规律或顺应事物的本性,而“不一”则是指不刻意追求统一或一致)。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通常用来描述一种表面平静但内在并不和谐的状态。在这里,“安”指的是平静、稳定或安逸的状态,而“不顺”则指的是不顺畅、不和谐或不符合某种规律或期望)。德又下衰,及唐(尧)、虞(舜)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jiāo chún sàn pǔ,意思为使淳朴的社会风气变得浮薄),离道以善(脱离自然之道或常规道德准则去追求“善”),险德以行(以不顾道德风险的态度或原则来行事),然后去性而从于心(“性”指的是人的本性或天性,而“心”则代表人的思维、意识或心理活动)。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过度的文饰或修饰会掩盖事物的本质),博溺心(广博的知识可能会淹没人们的内心),然后民始惑乱(文饰和知识达到这种程度时,人们就会开始感到困惑和混乱。他们不再能够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也不再能够坚持自己的本心。这种状态下的人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世道和道德)。道之人(明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通过回溯到事物的本真状态,消除一切人为的痕迹和干扰,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这种境界强调对事物最原始、最真实面貌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道家哲学中对于自然、无为的推崇);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深藏本性,保持宁静的心态,等待时机的到来):此存身之道也。

  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穷尽天下的事物),不以知穷德(知识和德行是两码事),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快乐和满足)之谓得志。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xuān miǎn,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yǔ),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内篇(7章)

外篇(15章)

杂篇(11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