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篇·天运

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篇·天运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jī jiān)而不得已乎?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lóng shī,兴起与废止)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仿徨(fǎng huáng)。孰嘘吸(xū xī)是?孰居无事而披拂(pī fú,飘动)是?敢问何故?”
巫咸袑(wū xián shào)曰:“来,吾语女。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jiǔ luò,九州)之事,治成德备,临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
曰:“何谓也? ”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
曰:“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道德修养高的人对待万物一视同仁,没有亲疏的差别)。”
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
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于郢(周朝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而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
吾奏之以人,徵(zhēng)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zhé chóng,指藏在泥土中过冬的虫豸zhì)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一死一生,一偾(fèn)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zhú)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在山谷里就充满山谷,在水坑里就充满水坑。形容非常多,到处都是)。涂郤(xì)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huī chuò,悠扬,悠远),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空旷无涯)之道,倚于槁梧(gǎo wú,枯老的梧桐树)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wēi yí,雍容自得貌)。汝委蛇,故怠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wú dài zhī shēng,意思是没有怠惰的声音,形容自强不息),调之以自然之命。 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yè),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yǎo míng),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xíng liú sǎn xǐ,徙:迁徙。像云行水流似的分散迁徙。指万物随自然规律而变化),不主常声。世疑之,稽(qǐ)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yàn)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
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suì,其本意为鬼神制造的灾祸);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dùn,最早见于《说文》小篆。本义为迁移、离去;引申有逃跑、隐匿、回避、欺骗等意义);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
师金曰: “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颜渊曰:“何也?”
师金曰:“夫刍狗( chú gǒu,古时结草为狗形,以供祭祀之用。)之未陈也,盛(chéng)以箧衍(qiè yǎn,意指方形竹箱,是古代用来盛放物品的器具),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 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cuàn)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故伐树于宋,削迹于卫(fá shù xiāo jì,意思是正人君子不为世所容),穷于商周,是非其梦邪?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是非其眯邪?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qí)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且子独不见夫桔槔(jié gāo)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qín)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zhā lí jú yòu)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猨狙(yuán jū)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啮挽裂(hé niè wǎn liè),尽去而后慊(qiè,满意)。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颦(pín,皱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qiè,提起)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
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然,
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
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
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
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
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qú lú,古代驿传中供人休息的房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gòu)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
逍遥,无为也 ;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
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 、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yān)者为能用之。
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
老聃曰:“夫播糠眯目(bō kāng mí mù,意思是指撒播糠秕kāng bǐ眯住别人的眼睛;比喻外物虽小,但造成的危害却很大),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囋肤(wén méng zǎn fū),则通昔不寐矣。
夫仁义惨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
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
又奚杰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
夫鹄(hú,鸿鹄即天鹅)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qián)而黑。
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
泉涸(hé),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xiāng xǔ yǐ shī)相濡以沫( xiāng rú yǐ mò),不若相忘于江湖。”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
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 ?”
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xié,合上嘴)。予又何规老聃哉?”
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
遂以孔子声见老聃。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
子贡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
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
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
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
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
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
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
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惨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
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鶂(bái yì)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yōng)。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 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内篇(7章)

外篇(15章)

杂篇(11章)


相关阅读:

庄子·外篇·天道

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篇·天道

天道(自然)(造化)而无所积(为道日损,不积累成果),故万物成(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帝道(无为之治)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归附);圣道(不仁,处下)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明于天(上能知晓天道),通于圣(下能通达圣道)六通四辟(liù tōng sì pì,六: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四:四方;辟:开辟,通畅。顺应天时,任物性自然。比喻四面八方无不畅达于帝王(万物之主)之德(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者,其自为(自助)也。昧然(mèi rán)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náo)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胡须和眉毛),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yú yú,和乐愉快貌),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
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shān lín zhī shì,山林中的隐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fǔ shì,治理天下),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 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赍(jī,粉碎)万物而不为戾(lì,暴戾)泽及万世(zé jí wàn shì,意思是恩惠可施及子孙万代。形容恩德无量)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
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
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suì,其本意为鬼神制造的灾祸),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
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殷周时期的墨(刺刻面、额,染以黑色)、劓(yì,割鼻)、剕(fèi,割脚)、宫(阉割生殖器)、大辟(处死))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yǔ máo,意思是乐舞时所执的雉(zhì,野鸡)羽和旄(máo)牛尾)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绖(cui dié,穿丧服),隆杀之服(指丧服不同的规格和等级。隆:加等,加级。 杀:减等,减级),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此道非道)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yuán shěng,意思是宽恕并免除其罪)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

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wǔ)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敖(áo,古同“熬”,煎熬)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
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尧曰:“然则何如?”
舜曰:“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云行雨施,yún xíng yǔ shī,意思是比喻广泛施行恩泽。出自《周易·乾》)矣。”尧曰:“胶胶扰扰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
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徵藏史(征藏史zhēng cáng shǐ,意思是上古主管典籍之官)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
孔子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fān,同“翻”)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士成绮(qǐ)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bǎi shè chóng jiǎn, 百里一舍,足底老皮上又生出硬皮。形容长途奔走,十分辛劳。亦作“百舍重茧”。)而不敢息。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而余蔬,而弃妹之者,不仁也,生熟不尽于前,而积敛无崖。”
老子漠然不应。
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却矣,何故也?”
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
士成绮雁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修身若何?”
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冲然,而颡(sǎng,额)頯然(kuí rán,高亢显露貌),而口阚(kàn)然,而状义然,似系马而止也(如同奔马被系缚才停止下来,而其心仍在躁动不安,难以掩饰)。动而持,发也机,察而审,知巧而睹于泰,凡以为不信。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

夫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形德仁义,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奋棅(bǐng,古同“柄”)而不与之偕(xié),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万物变化无穷无常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质,故而不言。能描述出来的道理的人,还是没有了解大道之变化无穷的本质),而世岂识之哉?

桓公读书于堂上。
轮扁斲轮(轮扁斫轮lún biǎn zhuó lún,轮扁:春秋时齐国造车高手;斫轮: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指精湛的技艺,多用于比喻技艺高超)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内篇(7章)

外篇(15章)

杂篇(11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