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外篇·骈拇
骈拇枝指(pián mǔ zhī zhǐ 骈母:脚上的拇指与第二趾合成一趾;枝指:多生一指)出乎性哉,而侈(chǐ 过也)于德;附赘县疣(fù zhuì xuán yóu 附赘:附生于皮肤上的肉瘤;悬疣:皮肤上突起的瘊子)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wǔ zàng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多方骈枝于五藏之情者,淫僻(yín pì 过甚)于仁义之行,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聪明之用,各有本分。故多方不为有余,少方不为不足。然情欲之所荡,未尝不贱少而贵多也。见夫可贵而矫以尚之,则自多於本用而困其自然之性。若乃忘其所贵而保其素分,则与性无多而异方俱全矣)。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fǔ fú)之煌煌(huáng huáng,意思是明亮辉耀貌;光彩夺目貌)非乎?而离朱是已!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金:指金属制的乐器;石:指石制的磬;丝:指弦类乐器;竹:指管类乐器)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世人有耳目,因为希离慕旷,所以自困其中也)!枝于仁者,擢(zhuó 拔)德塞性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夫曾史性长于仁耳,而性不长者,横复慕之,慕之而仁,仁已伪矣。)!骈于辩者,累瓦结绳(lěi wǎ jié shéng,意思是比喻没有用的言词),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战国时名家公孙龙的“离坚白”和 惠施 的“合同异”之说。对“坚白石”这一命题,公孙龙认为“坚”、“白”是脱离“石”而独立存在的实体,从而夸大了事物之间的差别性而抹杀了其统一性;惠施看到事物间的差异和区别,但以“合同异”的同一,否定了差別的客观存在。两者都只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否定其他方面)之间,而敝(bì 疲惫)跬誉(kuǐ yù 指短暂的声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此数子皆师其天性,直自多骈旁枝,各自是一家之正耳。然以一正万,则万不正矣,故至正者不以己正天下,使天下各得其正而已)。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qí);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fú jìng 野鸭的小腿)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各自有正,不可以此证彼而损益之)。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无所去忧,而忧自去也)。
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齕(hé,咬)之则啼(tí)。二者或有余于数,或不足于数,其于忧一也。今世之仁人,蒿目(hāo mù,极目远望)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tāo,贪)贵富。故意仁义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xiāo xiāo)也。
且夫待(dài 需要)钩绳规矩(规矩钩绳guī jǔ gōu shéng)而正者,是削(xuē)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礼乐,呴俞(hǒu yú ,和悦温顺貌)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自然常态)也。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mò suǒ,绳索)。故天下诱然(循其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的样子)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都一样),不可亏也(这句是不是注释啊)。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纆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使天下惑也!
本性不仁不义之人,因为贪婪富贵名声而假仁假义,使用规矩钩绳矫正其性情,使用绳约胶漆捆绑其天性,像是灰姑娘故事里为了成为公主而把脚削掉一部分的姐姐,真情如果被埋没在虚情假意之中,这种就是妥妥的伪君子了,伪君子同真小人相比,其虚伪恶劣程度更胜一筹。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何以知其然邪?自虞氏(舜帝、虞舜)招仁义以挠(náo,扰乱)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故尝试论之:自三代(夏、商、西周)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平民百姓)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臧(zāng)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jiā cè)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bó sāi,由春秋时期,从六博中繁衍出一种新的棋戏。)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天下尽殉(xùn)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如果从残生伤性角度来看,盗跖和伯夷是一样的,又怎么区分君子小人呢)!
奔命于仁义,所以仁义改变了人的原始本性。然后天下则是皆为利来,皆有所求,而因为有所求所以偏离本性越来越远,以至于喧闹吵杂,天下人不得安宁。人们甚至可以为了名利等外物,而损害自身性命,不管是百姓还是圣人都陷入了疯狂竞赛之中。不管是彻夜读书伤了性命,还是熬夜玩游戏坏了身体,都是一样的不珍惜自己的身体,都是为了外求而损害自己,也就是被欲望所驱使,成了被物化的东西。所以为财利,还是为虚名怎么能够真的区别出君子小人呢!所以君子小人只是一个角度罢了,这个衡量的标尺是认为创造的,而人如果被标尺所驱动,岂不是要削掉脚去穿本不合适的鞋。
且夫属(shǔ)其性乎仁义者,虽通如曾、史(曾参和史鰌shǐ qiū的并称,指古代视为仁与义的典型人物),非吾所谓臧(zāng 称赞)也;属其性于五味(酸、苦、甘、辛、咸),虽通如俞儿,非吾所谓臧也;属其性乎五声(宫、商、角、徵、羽),虽通如师旷,非吾所谓聪也;属其性乎五色(青、赤、黄、白、黑),虽通如离朱,非吾所谓明也。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臧于其德而已矣;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余愧(kuì 惭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为仁义之操,而下不敢为淫僻之行也。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两眼不要盯着外面看,要看自己的内心,否则一身所求皆是得人之得,适人之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