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篇·在宥

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篇·在宥

闻在宥(yòu)天下,不闻治天下也(治天下,是因为有病才治,如果天下人都能够逍遥快活,何须来治)。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自在随性,圣人们害怕太过放纵);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没有规矩约束,圣人们害怕道德败坏)。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但是如果天下人都能够不淫其性,不迁其德,那还需要圣人来治吗?)?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tián)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cuì)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前者不安然,后者不快乐,都非顺其自然本性,偏离本性,安能长久)

人大喜邪,毗(pí)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于是乎天下始乔诘(qiáo jié,意思是意有不平)卓鸷(zhuó zhì,谓行为乖戾独特),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一旦偏离本性,方向不对,那么越努力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而且,说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说乐邪,是相于淫也;说圣邪,是相于艺也;说知邪,是相于疵(cī)也。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脔卷獊囊(luán juàn cāng náng,意为纷乱割据相争)而乱天下也。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岂直过也而去之邪!乃齐戒以言之,跪坐以进之,鼓歌以儛之。吾若是何哉!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lín lì)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zhuó)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chuī lèi,形容游尘浮动升腾)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崔瞿(qú)问于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藏人心?”老聃曰:“女慎,无撄(yīng)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nào yuē)柔乎刚强,廉刿(lián guì,锐利之物)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偾骄(fèn jiāo)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尧于是放驩兜(huān dōu)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sān wéi,它是一个古代的地名,指的是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的一座山),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毕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于是乎斤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天下脊脊大乱(jí jí dà luàn。指社会陷于动乱之中。脊脊: 混乱,互相践踏),罪在撄人心。故贤者伏处大山嵁岩(kān yán,深谷,峭壁)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栗(yōu lì,是指忧愁恐惧)乎庙堂之上。今世殊死者相枕(遭受杀害的人尸体一个压着一个)也,桁杨(háng yáng,是指用于套在囚犯脚或颈的刑具)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意,甚矣哉!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椄槢(jiē xí)也,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hāo shǐ,因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也!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
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jiǎn jiǎn,狭隘、浅薄)者,又奚足以语至道!”
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
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
广成子蹶然而起(juě rán ér qǐ,突然吃惊得跳了起来),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广成子曰:“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mín)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蒙方将拊脾雀跃(fǔ bì què yuè,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非常高兴的样子,通常表现为拍打自己的大腿并像麻雀那样跳跃)而游。云将见之,倘(cháng)然止,贽(zhì)然立,曰:“叟(sǒu)何人邪?叟何为此?”
鸿蒙拊脾雀跃不辍(chuò),对云将曰:“游!”
云将曰:“朕(zhèn)愿有问也。”
鸿蒙仰而视云将曰:“吁(yū,吆喝牲口停止前进的声音)!”
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yù jié),六气不调,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
鸿蒙拊脾雀跃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
云将不得问。又三年,东游,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云将大喜,行趋而进曰:“天忘朕邪?天忘朕邪?”再拜稽首,愿闻于鸿蒙。
鸿蒙曰:“浮游不知所求,猖狂(chāng kuáng,慌乱不整的样子)不知所往,游者鞅掌(yāng zhǎng),以观无妄。朕又何知!”
云将曰:“朕也自以为猖狂,而民随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则民之放也!愿闻一言。”
鸿蒙曰:“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意!治人之过也。”
云将曰:“然则吾奈何?”
鸿蒙曰:“意!毒哉!僊僊乎归矣!”
云将曰:“吾遇天难,愿闻一言。”
鸿蒙曰:“意!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
云将曰:“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得也。”
再拜稽首,起辞而行。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hé,何)常出乎众哉?因众以宁所闻,不如众技众矣。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此以人之国侥幸也。几何侥幸而不丧人之国乎?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之谓至贵。

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处乎无响。行乎无方。挈(qiè,本义指提起)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与日无始。颂论形躯(qū),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

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匿(nì)而不可不为者,事也;粗而不可不陈者,法也;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谋,会于仁而不恃(shì),薄于义而不积,应于礼而不讳(huì),接于事而不辞,齐于法而不乱,恃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

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不通于道者,无自而可;不明于道者,悲夫!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内篇(7章)

外篇(15章)

杂篇(11章)


相关阅读:
庄子《在》: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两不相伤」2024年1月25日
庄子《在》: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
庄子《在》: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
庄子《在》: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庄子《在》: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强
庄子《在》: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
庄子《在》: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
庄子《在》: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
庄子《在》: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
庄子《在》: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