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篇·马蹄

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篇·马蹄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齕(hé,见“龁”,咬)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yí tái,古代行礼仪之台)路寝(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 烧之,剔(tī)之,刻之,雒(luò,同“烙”,烙印)之。连之以羁絷(jī zhí,马络头和马缰绳),编之以皂栈(zào zhàn,亦作“皁栈”, 马厩jiù。皂:食槽。栈:马脚下防湿的木板),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jué shì,谓以宝物饰于马衔xián两端)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陶者曰:“我善治埴(zhí,黏土)。”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混一而无偏颇),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光明磊落,没有矫揉造作),其视颠颠(专一,活在当下,不会分心)。当是时也,山无蹊隧(qī suì,小路),泽无舟梁(船和桥);万物群生,连属(lián zhǔ,指连接)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suì zhǎng,生长) 。是故禽兽可系羁(xì jī,拴缚)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及至圣人,蹩躠(bié sǎ,尽心用力貌)为仁,踶跂(zhì qǐ用尽心力,勉力行之的样子)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chán màn,放纵)为乐,摘僻(zhāi pì,意思是拳曲手足。谓自加拘束)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xī zūn,亦作“牺樽”。亦作“牺罇”。亦作“牺鐏”。古代酒器。作牺牛形,背上开孔以盛酒。或说于尊腹刻画牛形)!白玉不毁,孰为珪璋(guī zhāng,释义是玉制的礼器等)!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踢。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héng è,车辕前的横木和架在马颈上用以拉车的曲木),齐之以月题(yuè tí,马额上的佩饰),而马知介倪(jiè ní,折毁车輗)闉扼(yīn è,马曲颈脱轭)鸷曼(zhì màn,意思是抵突,形容马性猛戾lì不驯欲狂突以去其羁勒)诡衔窃辔(guǐ xián qiè pèi,意思是马吐出嚼子,咬断缰绳,比喻不受束缚)。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夫赫胥氏(hè xū shì,传说中的帝王名)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hán bǔ ér xī, ɡǔ fù ér yóu。 含着食物嬉戏,鼓着肚皮游乐)。民能已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xuán qǐ,提起脚跟。形容非常羡慕向往)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zhì qǐ,用尽心力,勉力行之)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本篇文章以马喻人,述说马被驯化,人同样也会被驯化,马失去天性,被马厩束缚住,那每个人又怎么能够逃过自己编织的牢笼呢。像是商鞅逃不过自己的编织的制度一样。这世界上本没有路,大家都去走同样的路,路就来了,此路在庄子看来是坏事,有了前路,人们便被规矩束缚,不能够自然的无方向的前进,全都跟着大路向前,前面是光明还是黑暗,一切都未可知。


内篇(7章)

外篇(15章)

杂篇(11章)


相关阅读:
庄子《马蹄》: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庄子《马蹄》: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庄子《马蹄》: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

庄子·外篇·骈拇

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外篇·骈拇

骈拇枝指(pián mǔ zhī zhǐ 骈母:脚上的拇指与第二趾合成一趾;枝指:多生一指)出乎性哉,而侈(chǐ 过也)于德;附赘县疣(fù zhuì xuán yóu 附赘:附生于皮肤上的肉瘤;悬疣:皮肤上突起的瘊子)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wǔ zàng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多方骈枝于五藏之情者,淫僻(yín pì 过甚)于仁义之行,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聪明之用,各有本分。故多方不为有余,少方不为不足。然情欲之所荡,未尝不贱少而贵多也。见夫可贵而矫以尚之,则自多於本用而困其自然之性。若乃忘其所贵而保其素分,则与性无多而异方俱全矣)。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fǔ fú)之煌煌(huáng huáng,意思是明亮辉耀貌;光彩夺目貌)非乎?而离朱是已!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金:指金属制的乐器;石:指石制的磬;丝:指弦类乐器;竹:指管类乐器)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世人有耳目,因为希离慕旷,所以自困其中也)!枝于仁者,擢(zhuó 拔)德塞性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夫曾史性长于仁耳,而性不长者,横复慕之,慕之而仁,仁已伪矣。)!骈于辩者,累瓦结绳(lěi wǎ jié shéng,意思是比喻没有用的言词),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战国时名家公孙龙的“离坚白”和 惠施 的“合同异”之说。对“坚白石”这一命题,公孙龙认为“坚”、“白”是脱离“石”而独立存在的实体,从而夸大了事物之间的差别性而抹杀了其统一性;惠施看到事物间的差异和区别,但以“合同异”的同一,否定了差別的客观存在。两者都只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否定其他方面)之间,而敝(bì 疲惫)跬誉(kuǐ yù 指短暂的声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此数子皆师其天性,直自多骈旁枝,各自是一家之正耳。然以一正万,则万不正矣,故至正者不以己正天下,使天下各得其正而已)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qí);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fú jìng 野鸭的小腿)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各自有正,不可以此证彼而损益之)。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无所去忧,而忧自去也)

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齕(hé,咬)之则啼(tí)。二者或有余于数,或不足于数,其于忧一也。今世之仁人,蒿目(hāo mù,极目远望)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tāo,贪)贵富。故意仁义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xiāo xiāo)也。

且夫待(dài 需要)钩绳规矩(规矩钩绳guī jǔ gōu shéng)而正者,是削(xuē)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礼乐,呴俞(hǒu yú ,和悦温顺貌)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自然常态)也。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mò suǒ,绳索)。故天下诱然(循其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的样子)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都一样),不可亏也(这句是不是注释啊)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纆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使天下惑也!

本性不仁不义之人,因为贪婪富贵名声而假仁假义,使用规矩钩绳矫正其性情,使用绳约胶漆捆绑其天性,像是灰姑娘故事里为了成为公主而把脚削掉一部分的姐姐,真情如果被埋没在虚情假意之中,这种就是妥妥的伪君子了,伪君子同真小人相比,其虚伪恶劣程度更胜一筹。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何以知其然邪?自虞氏(舜帝、虞舜)招仁义以挠(náo,扰乱)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故尝试论之:自三代(夏、商、西周)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平民百姓)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臧(zāng)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jiā cè)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bó sāi,由春秋时期,从六博中繁衍出一种新的棋戏。)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天下尽殉(xùn)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如果从残生伤性角度来看,盗跖和伯夷是一样的,又怎么区分君子小人呢)

奔命于仁义,所以仁义改变了人的原始本性。然后天下则是皆为利来,皆有所求,而因为有所求所以偏离本性越来越远,以至于喧闹吵杂,天下人不得安宁。人们甚至可以为了名利等外物,而损害自身性命,不管是百姓还是圣人都陷入了疯狂竞赛之中。不管是彻夜读书伤了性命,还是熬夜玩游戏坏了身体,都是一样的不珍惜自己的身体,都是为了外求而损害自己,也就是被欲望所驱使,成了被物化的东西。所以为财利,还是为虚名怎么能够真的区别出君子小人呢!所以君子小人只是一个角度罢了,这个衡量的标尺是认为创造的,而人如果被标尺所驱动,岂不是要削掉脚去穿本不合适的鞋。

且夫属(shǔ)其性乎仁义者,虽通如曾、史(曾参和史鰌shǐ qiū的并称,指古代视为仁与义的典型人物),非吾所谓臧(zāng 称赞)也;属其性于五味(酸、苦、甘、辛、咸),虽通如俞儿,非吾所谓臧也;属其性乎五声(宫、商、角、徵、羽),虽通如师旷,非吾所谓聪也;属其性乎五色(青、赤、黄、白、黑),虽通如离朱,非吾所谓明也。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臧于其德而已矣;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余愧(kuì 惭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为仁义之操,而下不敢为淫僻之行也。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两眼不要盯着外面看,要看自己的内心,否则一身所求皆是得人之得,适人之适。


内篇(7章)

外篇(15章)

杂篇(1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