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

《咏怀八十二首》

魏晋-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wéi鉴明月,清风吹我襟(jīn)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
交甫(jiāo fǔ)怀环佩,婉娈(wǎn luán,年少美貌、婉娈的舞姿)有芬芳。
猗靡(yī mí,随风飘拂貌)情欢爱,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故城在今安徽凤台县,指贵族萃集之地或美人众多之所),容好结中肠(犹内心,指内心深处的情感)
感激生忧思,萱草(xuān cǎo)树兰房。
膏沐(gào mù,释义是古代妇女润发的油脂)为谁施,其雨怨朝阳。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fēi huò,凋零的豆叶),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jīng qǐ,意思指荆棘和枸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天马出西北,由来从东道。
春秋非有托,富贵焉常保。
清露被皋兰(ɡāo lán,泽边的兰草),凝霜沾野草。
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
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

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
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
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驱马复来归,反顾望三河。
黄金百镒(yì)尽,资用常苦多。
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

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
连畛(lián zhěn,意思是满田,连片)距阡陌,子母相钩带。
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
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
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炎暑惟兹夏,三旬将欲移。
芳树垂绿叶,青云自逶迤。
四时更代谢,日月递参差。
徘徊空堂上,忉怛莫我知。
愿覩卒欢好,不见悲别离。

灼灼西隤日,余光照我衣。
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
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饥。
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
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
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
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

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
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
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
寒风振山冈,玄云起重阴。
鸣鴈飞南征,鶗鴂发哀音。
素质游商声,凄怆伤我心。

北里多奇舞,濮上有微音。
轻薄闲游子,俯仰乍浮沉。
方式从狭路,僶俛趋荒淫。
焉见王子乔,乘云翔邓林。
独有延年术,可以慰我心。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
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
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
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

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
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
流盻发姿媚,言笑吐芬芳。
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
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
丹青着明誓,永世不相忘。

登高临四野,北望青山阿。
松柏翳冈岑,飞鸟鸣相过。
感慨怀辛酸,怨毒常苦多。
李公悲东门,苏子狭三河。
求仁自得仁,岂复叹咨嗟。

开秋兆凉气,蟋蟀鸣床帷。
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
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
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
乃悟羡门子,噭噭令自嗤。

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
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
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
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望。
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
覊旅无俦匹,俛仰怀哀伤。
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
岂惜终憔悴,咏言着斯章。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
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
朝为咸池晖,蒙汜受其荣。
岂知穷达士,一死不再生。
视彼桃李花,谁能久荧荧。
君子在何计,叹息未合幷。
瞻仰景山松,可以慰吾情。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
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
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
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
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
飘飖恍惚中,流眄顾我傍。
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

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
揖让长离别,飘飖难与期。
岂徒燕婉情,存亡诚有之。
萧索人所悲,祸衅不可辞。
赵女媚中山,谦柔愈见欺。
嗟嗟涂上士,何用自保持。

于心怀寸阴,羲阳将欲冥。
挥袂抚长剑,仰观浮云征。
云间有玄鹤,抗志扬哀声。
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
岂与鹑鷃游,连翩戏中庭。

夏后乘灵舆,夸父为邓林。
存亡从变化,日月有浮沉。
凤皇鸣参差,伶伦发其音。
王子好箫管,世世相追寻。
谁言不可见,青鸟明我心。

东南有射山,汾水出其阳。
六龙服气舆,云盖切天纲。
仙者四五人,逍遥晏兰房。
寝息一纯和,呼噏成露霜。
沐浴丹渊中,照耀日月光。
岂安通灵台,游瀁去高翔。

殷忧令志结,怵惕常若惊。
逍遥未终晏,朱华忽西倾。
蟋蟀在户牖,蟪蛄号中庭。
心肠未相好,谁云亮我情。
愿为云间鸟,千里一哀鸣。
三芝延瀛洲,远游可长生。

拔剑临白刃,安能相中伤。
但畏工言字,称我三江旁。
飞泉流玉山,悬车栖扶桑。
日月径千里,素风发微霜。
势路有穷达,咨嗟安可长。

朝登洪坡颠,日夕望西山。
荆棘被原野,羣鸟飞翩翩。
鸾鹥时栖宿,性命有自然。
建木谁能近,射干复婵娟。
不见林中葛,延蔓相勾连。

周郑天下交,街术当三河。
妖冶闲都子,焕耀何芬葩。
玄发发朱颜,睇眄有光华。
倾城思一顾,遗视来相夸。
愿为三春游,朝阳忽蹉跎。
盛衰在须臾,离别将如何。

若花耀四海,扶桑翳瀛洲。
日月经天涂,明暗不相雠。
穷达自有常,得失又何求。
岂效路上童,携手共遨游。
阴阳有变化,谁云沉不浮。
朱鳖跃飞泉,夜飞过吴洲。
俛仰运天地,再抚四海流。
系累名利场,驽骏同一辀。
岂若遗耳目,升遐去殷忧。

昔余游大梁,登于黄华颠。
共工宅玄冥,高台造青天。
幽荒邈悠悠,凄怆怀所怜。
所怜者谁子,明察自照妍。
应龙沈冀州,妖女不得眠。
肆侈陵世俗,岂云永厥年。

驱车出门去,意欲远征行。
征行安所如,背弃夸与名。
夸名不在己,但愿适中情。
单帷蔽皎日,高树隔微声。
谗邪使交疏,浮云令昼冥。
嬿婉同衣裳,一顾倾人城。
从容在一时,繁华不再荣。
晨朝奄复暮,不见所欢形。
黄鸟东南飞,寄言谢友生。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臺。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
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
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一日复一朝,一昏复一晨。
容色改平常,精神自飘沦。
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
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
愿耕东皋阳,谁与守其真。
愁苦在一时,高行伤微身。
曲直何所为,龙蛇为我邻。

世务何缤纷,人道苦不遑。
壮年以时逝,朝露待太阳。
愿揽羲和辔,白日不移光。
天阶路殊绝,云汉邈无梁。
濯发旸谷滨,远游昆岳傍。
登彼列仙岨,采此秋兰芳。
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谁言万事囏,逍遥可终生。
临堂翳华树,悠悠念无形。
彷徨思亲友,倐忽复至冥。
寄言东飞鸟,可用慰我情。

嘉时在今辰,零雨洒尘埃。
临路望所思,日夕复不来。
人情有感慨,荡漾焉能排。
挥涕怀哀伤,辛酸谁语哉。

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
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
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
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混元生两仪,四象运衡玑。
曒日布炎精,素月垂景辉。
晷度有昭回,哀哉人命微。
飘若风尘逝,忽若庆云晞。
修龄适余愿,光宠非己威。
安期步天路,松子与世违。
焉得凌霄翼,飘飖登云湄。
嗟哉尼父志,何为居九夷。

天网弥四野,六翮掩不舒。
随波纷纶客,泛泛若浮凫。
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
列仙停修龄,养志在冲虚。
飘飖云日间,邈与世路殊。
荣名非己宝,声色焉足娱。
采药无旋返,神仙志不符。
逼此良可惑,令我久踌躇。

王业须良辅,建功俟英雄。
元凯康哉美,多士颂声隆。
阴阳有舛错,日月不当融。
天时有否泰,人事多盈冲。
园绮遯南岳,伯阳隐西戎。
保身念道真,宠耀焉足崇。
人谁不善始,尠能克厥终。
休哉上世士,万载垂清风。

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俦物终始殊,修短各异方。
琅玕生高山,芝英耀朱堂。
荧荧桃李花,成蹊将夭伤。
焉敢希千术,三春表微光。
自非凌风树,憔悴乌有常。

幽兰不可佩,朱草为谁荣。
修竹隐山阴,射干临增城。
葛藟延幽谷,绵绵瓜瓞生。
乐极消灵神,哀深伤人情。
竟知忧无益,岂若归太清。

鷽鸠飞桑榆,海鸟运天池。
岂不识宏大,羽翼不相宜。
招摇安可翔,不若栖树枝。
下集蓬艾间,上游园圃篱。
但尔亦自足,用子为追随。

生命辰安在,忧戚涕沾襟。
高鸟翔山冈,燕雀栖下林。
青云蔽前庭,素琴凄我心。
崇山有鸣鹤,岂可相追寻。

鸣鸠嬉庭树,焦明游浮云。
焉见孤翔鸟,翩翩无匹羣。
死生自然理,消散何缤纷。

步游三衢旁,惆怅念所思。
岂为今朝见,恍惚诚有之。
泽中生乔松,万世未可期。
高鸟摩天飞,凌云共游嬉。
岂有孤行士,垂涕悲故时。

清露为凝霜,华草成蒿莱。
谁云君子贤,明达安可能。
乘云招松乔,呼噏永矣哉。

丹心失恩泽,重德丧所宜。
善言焉可长,慈惠未易施。
不见南飞燕,羽翼正差池。
高子怨新诗,三闾悼乖离。
何为混沌氏,倐忽体貌隳。

十日出旸谷,弭节驰万里。
经天耀四海,倐忽潜蒙泛。
谁言焱炎久,游没何行俟。
逝者岂长生,亦去荆与杞。
千岁犹崇朝,一餐聊自已。
是非得失间,焉足相讥理。
计利知术穷,哀情遽能止。

自然有成理,生死道无常。
智巧万端出,大要不易方。
如何夸毘子,作色怀骄肠。
乘轩驱良马,凭几向膏粱。
被服纤罗衣,深榭设闲房。
不见日夕华,翩翩飞路旁。

夸谈快愤懑,情慵发烦心。
西北登不周,东南望邓林。
旷野弥九州,崇山抗高岑。
一餐度万世,千岁再浮沈。
谁云玉石同,泪下不可禁

人言愿延年,延年欲焉之。
黄鹄呼子安,千秋未可期。
独坐山嵓中,恻怆怀所思。
王子一何好,猗靡相携持。
悦怿犹今辰,计校在一时。
置此明朝事,日夕将见期

贵贱在天命,穷达自有时。
婉娈佞邪子,随利来相欺。
孤思损惠施,但为谗夫蚩。
鹡鸰鸣云中,载飞靡所期。
焉知倾侧士,一旦不可持。

惊风振四野,回云荫堂隅。
床帷为谁设,几杖为谁扶。
虽非明君子,岂闇桑与榆。
世有此聋聩,芒芒将焉如。
翩翩从风飞,悠悠去故居。
离麾玉山下,遗弃毁与誉。

危冠切浮云,长剑出天外。
细故何足虑,高度跨一世。
非子为我御,逍遥游荒裔。
顾谢西王母,吾将从此逝。
岂与蓬户士,弹琴诵言誓。

河上有丈人,纬萧弃明珠。
甘彼藜藿食,乐是蓬蒿庐。
岂效缤纷子,良马骋轻舆。
朝生衢路旁,夕瘗横术隅。
欢笑不终宴,俛仰复欷歔。
鉴兹二三者,愤懑从此舒。

儒者通六艺,立志不可干。
违礼不为动,非法不肯言。
渴饮清泉流,饥食幷一箪。
岁时无以祀,衣服常苦寒。
屣履咏南风,缊袍笑华轩。
信道守诗书,义不受一餐。
烈烈褒贬辞,老氏用长叹。

少年学击剑,妙伎过曲城。
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
挥剑临沙漠,饮马九野垧。
旗帜何翩翩,但闻金鼓鸣。
军旅令人悲,烈烈有哀情。
念我平常时,悔恨从此生。

平昼整衣冠,思见客与宾。
宾客者谁子,倐忽若飞尘。
裳衣佩云气,言语究灵神。
须臾相背弃,何时见斯人。

多虑令志散,寂寞使心忧。
翱翔观陂泽,抚剑登轻舟。
但愿长闲暇,后岁复来游。

朝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基。
松柏郁森沉,鹂黄相与嬉。
逍遥九曲间,徘徊欲何之。
念我平居时,郁然思妖姬。

王子十五年,游衍伊洛滨。
朱颜茂春华,辩慧怀清真。
焉见浮丘公,举手谢时人。
轻荡易恍惚,飘飖弃其身。
飞飞鸣且翔,挥翼且酸辛。

塞门不可出,海水焉可浮。
朱明不相见,奄昧独无侯。
持瓜思东陵,黄雀诚独羞。
失势在须臾,带剑上吾丘。
悼彼桑林子,涕下自交流。
假乘汧渭间,鞍马去行游。

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
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
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
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
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
放口从衷出,复说道义方。
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

北临干昧溪,西行游少任。
遥顾望天津,骀荡乐我心。
绮靡存亡门,一游不再寻。
傥遇晨风鸟,飞驾出南林。
漭瀁滛光中,忽忽肆荒淫。
休息晏清都,超世又谁禁。

人知结交易,交友诚独难。
险路多疑惑,明珠未可干。
彼求飨太牢,我欲幷一餐。
损益生怨毒,咄咄复何言。

有悲则有情,无悲亦无思。
茍非婴网罟,何必万里畿。
翔风拂重霄,庆云招所晞。
灰心寄枯宅,曷顾人间姿。
始得忘我难,焉知嘿自遗。

木槿荣丘墓,煌煌有光色。
白日颓林中,翩翩零路侧。
蟋蟀吟户牖,蟪蛄鸣荆棘。
蜉蝣玩三朝,采采修羽翼。
衣裳为谁施,俛仰自收拭。
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

修涂驰轩车,长川载轻舟。
性命岂自然,势路有所由。
高名令志惑,重利使心忧。
亲昵怀反侧,骨肉还相雠。
更希毁珠玉,可用登遨游。

横术有奇士,黄骏服其箱。
朝起瀛洲野,日夕宿明光。
再抚四海外,羽翼自飞扬。
去置世上事,岂足愁我肠。
一去长离绝,千岁复相望。

猗欤上世士,恬淡志安贫。
季叶道陵迟,驰骛纷垢尘。
寗子岂不类,杨歌谁肯殉。
栖栖非我偶,徨徨非己伦。
咄嗟荣辱事,去来味道真。
道真信可娱,清洁存精神。
巢由抗高节,从此适河滨。

梁东有芳草,一朝再三荣。
色容艳姿美,光华耀倾城。
岂为明哲士,妖蛊谄媚生。
轻薄在一时,安知百世名。
路端便娟子,但恐日月倾。
焉见冥灵木,悠悠竟无形。

秋驾安可学,东野穷路旁。
纶深鱼渊潜,矰设鸟高翔。
泛泛乘轻舟,演漾靡所望。
吹嘘谁以益,江湖相捐忘。
都冶难为颜,修容是我常。
兹年在松乔,恍惚诚未央。

咄嗟行至老,僶俛常苦忧。
临川羡洪波,同始异支流。
百年何足言,但苦怨与雠。
雠怨者谁子,耳目还相羞。
声色为胡越,人情自逼遒。
招彼玄通士,去来归羡游。

昔有神仙士,乃处射山阿。
乘云御飞龙,嘘噏叽琼华。
可闻不可见,慷慨叹咨嗟。
自伤非俦类,愁苦来相加。
下学而上达,忽忽将如何。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出门望佳人,佳人岂在兹。
三山招松乔,万世谁与期。
存亡有长短,慷慨将焉知。
忽忽朝日隤,行行将何之。
不见季秋草,摧折在今时。

昔有神仙者,羡门及松乔。
噏习九阳间,升遐叽云霄。
人生乐长久,百年自言辽。
白日陨隅谷,一夕不再朝。
岂若遗世物,登明遂飘飖。

墓前荧荧者,木槿耀朱华。
荣好未终朝,连飚陨其葩。
岂若西山草,琅玕与丹禾。
垂影临增城,余光照九阿。
宁微少年子,日久难咨嗟。

南华真经疏序(唐西华法师成玄英撰)

南华真经疏序

唐西华法师成玄英撰

夫庄子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chóng,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妙旨,畅无为之恬淡,明独化(独自变化)之窅冥(yǎo míng,深邃),钳揵九流,括囊百氏(钳揵qián jiàn,集九流之所长,囊括了百家门派的思想。九流指先秦学术流派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九家),谅区中(qū zhōnɡ,指人世间,宇内)之至教,实象外(犹物外,物象之外。谓尘世之外)之微言(意思是精深微妙的言辞)者也。其人姓庄,名周,字子休,生宋国睢阳蒙县(睢阳suī yáng,今河南商丘东北),师长桑公子,受号南华仙人。当战国之初,降襄周之末,叹苍生之业薄(yè báo,福分浅),伤道德之陵夷(指衰败、走下坡路),乃慷慨发愤,爰(yuán,于是)著斯论。其言大而博,其旨深而远,非下士之所闻,岂浅识之能究!所言子者,是有德之嘉号,古人称师曰子。亦言子是书名,非但三篇之总名,亦是百家之通题。所言内篇者,内以待外立名,篇以编简为义。古者杀青为简,以韦为编;编简成篇,犹今连纸成卷也。故元恺云:『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内则谈于理本,外则语其事迹。事虽彰着,非理不通;理既幽微,非事莫显;欲先明妙理,故前标内篇。内篇理深,故每于文外别立篇目,郭象仍于题下即注解之,逍遥、齐物之类是也。自外篇以去,则取篇首二字为其题目,骈拇、马蹄之类是也。所言逍遥游者,古今解释不同。今汎举紘纲,略为三释。所言三者:第一,顾桐柏云:『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曰逍遥。』第二,支道林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为。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第三,穆夜云:『逍遥者,盖是放狂自得之名也。至德内充,无时不适;忘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杂明于理事。内篇虽明理本,不无事迹;外篇虽明事迹,甚有妙理;但立教分篇,据多论耳。所以逍遥建初者,言达道之士,智德明敏,所造皆适,遇物逍遥,故以逍遥命物。夫无待圣人,照机若镜,既明权实之二智,故能大齐于万境,故以齐物次之。既指马蹄一天地,混同庶物,心灵凝澹,可以摄卫养生,故以养生主次之。既善恶两忘,境智俱妙,随变任化,可以处涉人间,故以人间世次之。内德圆满,故能支离其德,外以接物,既而随物升降,内外冥契,故以德充符次之。止水流鉴,接物无心,忘德忘形,契外会内之极,可以匠成庶品,故以大宗师次之。古之真圣,知天知人,与造化同功,即寂即应,既而驱驭群品,故以应帝王次之。骈拇以下,皆以篇首二字为题,既无别义,今不复次篇也。而自古高士,晋汉逸人,皆莫不躭翫,为之义训;虽注述无可间然,并有美辞,咸能索隐。玄英不揆庸昧,少而习焉,研精覃思三十矣。依子玄所注三十篇,辄为疏解,总三十卷。虽复词情疏拙,亦颇有心迹指归;不敢贻厥后人,聊自记其遗忘耳。

山坡陀行

山坡陀行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山坡陀兮,下属江,势崖绝兮,游波所荡,如颓墙。松茀律(曲折貌,茀:fú)兮百尺旁,拔此惊葛(gé)之。上不见日兮,下可依,吾曳杖兮,吾僮亦吾之书随。藐余望兮,水中汦(zhǐ),颀然而长者,黄冠而羽衣。澣颐坦腹(huàn yí tǎn fù,澣同“浣”)盘石箕坐(jī zuò,解释是犹箕踞。两腿张开坐着,形如簸箕)兮,山亦有趾,安不危,四无人兮,可忘饥。仙人偓佺(wò quán,偓佺,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喜欢吃松籽,身体长毛,足有七寸,双眼可以变换朝不同的方向看)自言其居瑶之圃,一日一夜飞相往来不可数。使其开口言兮,岂惟河汉无极惊余心。默不言兮,蹇昭氏之不鼓琴。憺(dàn,意思是安然的样子)将山河与日月长在,若有人兮,梦中仇池我归路。此非小有兮,噫乎何以乐此而不去。昔余游于葛天(gě tiān,传说中的远古帝名)兮,身非陶氏犹与偕。乘渺茫良未果兮,仆夫悲余马怀。聊逍遥兮容与,曦余发兮兰之渚。余论世兮千载一人犹并时,余行诘曲(jié qǔ,意思为屈曲,屈折)兮,欲知余者稀。峨峨洋洋余方乐兮,譬余系舟于水,鱼潜鸟举亦不知。何必每念辄得,应余若响,坐有如此兮人子期。

答仲屯田次韵

答仲屯田次韵

朝代:宋代|作者:苏轼

秋来不见渼陂岑,千里诗盟忽重寻。
大木百围生远籁,朱弦三叹有遗音。
清风卷地收残暑,素月流天扫积阴。
欲遣何人赓绝唱,满阶桐叶候虫吟。

大木百围:来自庄子《齐物论》,“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庄子·杂篇·天下

天下之治方(道也)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操,执也)为验,以稽(考也)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fán,滋生;繁殖)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备乎!

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仁义也),系于末度(名法也),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zōu)鲁之士、缙绅(jìn shēn,古代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也作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达也,通也)(情志),《书》以道事(世事),《礼》以道行(心行),《乐》以道和(合适),《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完备)不遍(全面),一曲之士也。判(割裂)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破坏)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无为也),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分离也)


不侈(chǐ,奢也)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huī,明也)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顺也)。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 》,汤有《大濩(hù)》,文王有辟雍之乐 ,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桐木做的棺材,因其质地朴素,故表示薄葬)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dà hú,意思是太刻苦)。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

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yān)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橐tuó,口袋;耜sì,耒下端铲土的部分,耒lěi,是指用较为老成坚韧的树枝制作而成的一种二分叉形的翻土工具)而九杂(交会)天下之川。腓(féi)无跋,胫(小腿)无毛,沐甚雨,栉(zhì,本义是梳子和篦子的总称,比喻像梳齿那样密集排列着)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

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qiú hè,意思是粗陋的衣服)为衣,以屐蹻(lǚ jué,解释为穿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若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bèi jué,相互分歧)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xiāng zǐ,意思是相互诋毁、非议),以奇偶不仵(wǔ)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jì)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

墨翟、禽滑厘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跋、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zhì,违背,又表示逞强)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xíng)、尹(yǐn)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yòu)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ér)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见侮(wǔ)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成语,止息战事),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qiáng guō,亦作彊聒,意思是唠叨不休)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 图傲(ào)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为苛察(对人过分地挑剔),不以身假物。”以为无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己也。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贪欲极少)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


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两就是一嘛),不顾于虑(瞻前顾后的思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pián)、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

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是故慎到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泠汰(líng tài,意思是听从放任)于物,以为道理。曰:“知不知,将薄知而后邻伤之者也。”

謑髁(xǐ kē,意思为不正貌)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纵脱无行,而非天下之大圣;椎拍輐断(zhuī pāi wàn duàn,用椎使不相合的物体拍合,圆转截断物体而不见裂状。指能适应事物,不露棱角),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不师知虑,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是何故?

夫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动静不离于理,是以终身无誉。故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贤圣。夫块不失道。”豪桀相与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田骈亦然,学于彭蒙,得不教焉。

彭蒙之师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其风窨(xūn)然,恶可而言。”常反人,不见观,而不免于魭断(yuán duàn,意思是处世无棱角貌)。其所谓道非道,而所言之韪(wěi,对)不免于非。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虽然,概乎皆尝有闻者也。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dàn)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以濡弱(rú ruò,意为柔弱、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yǐn)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hū)乎若亡,寂乎若清。 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 。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 岿(kuī)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jiù)”。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cuò)矣”。常宽容于物,不削(xiāo)于人。虽未至于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miù yōu,意思是虚空悠远,引申为荒诞无稽)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zì zòng,放任)而不傥(tǎng), 不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shěn zhuó,同“沉浊”。污浊,多喻指风俗败坏的时世),不可与庄语。以卮言(zhī yán)为曼衍(màn yǎn),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áo ní,意思是侧目斜视,骄矜之貌)于万物。不谴是非, 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瓌瑋(guī wěi,释义指瑰丽奇伟),而连犿(lián fān,意思是宛转貌,随和貌)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chù guǐ ,意思是奇异、安静)可观 。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shēn hóng,意思是指深远宏大)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chóu shì,意思是和适,适当)而上遂矣 。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tuì),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chuǎn bó,错谬杂乱),其言也不中。历物(观察万物,分析事理)之意,曰:“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nì),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卵有毛;鸡有三足;郢(yǐng)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热;山出口;轮不蹍(niǎn)地;目不见; 指不至,至不绝;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围枘(ruì);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zú shǐ)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狗非犬;黄马骊牛三;白狗黑;孤驹(jū)未尝有母;一尺之棰(chuí),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

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yòu)也。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dǐ)也。 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曰:“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

南方有倚人(yǐ rén,意思为怪僻而不合于世俗的人)焉,曰黄缭(liáo),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弱于德,强于物,其涂隩(ào)矣。

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贵,道几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惜乎!惠施之才,骀(dài)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


庄子·内篇·应帝王

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内篇·应帝王

夫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也

啮缺(niè quē,隐士)问于王倪(wáng ní,尧时贤人),四问而四不知(《齐物论》篇中四问也。啮缺问①子知物之所同是乎?②子知子之所不知邪?③然则物无知邪?④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前三问王倪回答不知也,但第四问回答了,不算四问四不知。王倪倒是反问了四问:①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②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③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④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道德经》,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pú,蒲衣子,尧时贤人,年八岁,舜师之,让位不受,即被衣子也。啮缺得不知之妙旨,仍踊跃而喜欢,走以告於蒲衣子,迷王倪之深义。蒲衣是方外之大贤,达忘言之至道,理无知而固久,汝今日乃知也?)。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舜也)不及泰氏(伏羲也)。有虞氏其犹藏仁(怀藏仁)以要(邀)人,亦得人矣(倒是得了人心),而未始出于非人(并非出于人的自然本性)。泰氏,其卧徐徐(安闲,舒缓之容),其觉于于(迂缓懒散,自得之貌)(伏牺之时,淳风尚在,故外则安闲而徐缓,觉则欢娱而自得也)。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人兽尚且无主,何是非之有哉)。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既率其情,其德不伪,故能超出心知之境,不入是非之域者也)。”

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贤人姓名,即肩吾之师也)何以语女?”肩吾曰:“告我 :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各种主义、各种道理),人孰敢不听而化诸!”狂接舆曰:“是欺德也(以己制物,则物失其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以小谋大?)。夫圣人之治也,治外夫?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不为其所不能)。且鸟高飞以避矰弋(zēng yì,意思是系有生丝绳以射飞鸟的短箭)之害,鼷鼠(xī shǔ)深穴乎神丘(shén qiū,指祭社神之坛,社神又叫土地神)之下以避熏凿(xūn záo,烟熏挖掘)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

天根游于殷阳(yīn殷山之阳),至蓼水(liǎo shuǐ)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同於大通,故任而不助也),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mǎng miǎo zhī niǎo,比喻能轻身飞上天空又不见痕迹的物体),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释义指空无所有的地方;多用以指空洞而虚幻的境界或梦境,也用于逍遥自得的状态),以处圹埌(kuàng làng,形容原野空旷辽阔,一望无际)之野(夫圣人驭世,恬淡无为,大顺物情,有同造化。若其息用归本,厌离世问,则乘深远之大道,凌虚空而灭述?超六合以放任,进无有以逍遥,凝神智於射山,处清虚旷野。如是,则何天下之可为哉。盖无为者也)。汝又何帛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夫放而任之,则物皆自化)?”又复问,无名人曰: “汝游心于淡(其任性而无所饰焉则淡矣),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随造化之物情,顺自然之本性),而天下治矣。”

阳子居(姓阳,名朱,字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向疾:像回声那样迅疾敏捷。 向,通作“响”,回声。强梁:强干果决。这一句是说遇事果决,行动极快。),物彻疏明( “物”是指“事物、事情”,“彻”指“通彻”,“疏明”是“开明”的意思。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事情想通彻了就会变得开明),学道不倦 ,如是者,可比明王(明王,高明的帝王)乎?”老聃曰:“是於圣人也,胥易技系(古代的小官:胥xū吏。胥徒劳苦,改易形容,技衍工巧,神虑系累),劳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虎豹的皮富有文采,故遭到猎者的捕捉,比喻人富有才情容易遭祸)来田(田猎),猨狙(yuán jū,意指猿猴)之便执嫠(lí)之狗来藉(jí,践踏,凌辱)。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功成不处,故非己为之也),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有一种没有被推举出来的名望,就是能够让万物自生自灭,实际上就是让天下众生自己安居乐业,他不会去推举圣王的治理的这种名望,或者说一种道理、主义,他都不干这种事。 莫举名,他什么都不会去推举,万事万物各安其位,自生自灭)。立乎不测(居变化之涂),而游于无有(妙本,道)者也。”

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旬日xún rì,较短的时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曰: “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至,极也),则又有至焉者矣。”壶子曰:“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而固得道与?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言列子之未怀道也)!而以道与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尝试与来,以予示之。”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湿灰:形容了无生气。死灰犹可复燃,而水湿之灰 已无复燃之可能,喻指必死无疑。)。”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妙本虚凝,寂而不动),是殆见吾杜德机也(殆,近也。杜,塞也。机,动也。至德之机,关而不发,示其凝淡,便为湿灰)。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chōu,字从疒从翏。“翏”意为鸟飞跑了、“疒”表示疾病,两者合起来表示疾病飞跑了。本义:疾病消失了。)矣!全然有生矣!吾见其杜权(dù quán,闭塞中有所变动)矣!”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是殆见吾善者机也。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 “子之先生不齐,吾无得而相焉。试齐,且复相之。”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吾乡示之以以太冲莫胜,是殆见吾衡气机也。鲵桓(ní huán)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渊有九名,此处三焉。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壶子曰:“追 之!”列子追之不及。反,以报壶子曰:“已灭矣,已失矣,吾弗及已。”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xū yǔ wēi yí,委蛇,随顺之貌也;至人应物虚已,忘怀随顺),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dì mǐ,谓柔顺而随波逐流),因以为波流,故逃也。”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cuàn,烧火做饭),食豕(shǐ)如食人,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不管外在的世界多么纷乱,都影响不了你内在的平和),一以是终。

无为名尸(名誉之主,谓囿于名誉),无为谋府(谋虑所从出之处),无为事任(犹言承担职务),无为知主(智慧之主人)。体尽无穷,而游无朕(亦作”无眹”,指没有迹象或先兆)。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像明镜一样,纯客观的反映事物),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南海之帝为儵(shū),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内篇·大宗师

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内篇·大宗师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富,其所宗而师者无心也。

知天(自然)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顺其自然),不雄成(不做英雄,不走极端),不谟士(mó shì,谋士)(不贪婪、不自大和不爱算计)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错了不后悔,对了不得意)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rú,沾湿),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yì,咽喉)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xiāo rán,无拘无束的样子,超脱的样子)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望,追求)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sǎng kuí,颡是额头,頯是宽大,质朴的意思)。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狐不偕xié,为尧时贤人,尧让天下于他而不受,投河而死)、务光(古代隐士。相传汤让位给他,他不肯接受,负石沉水而死)、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箕子jī zǐ,商朝人,名胥余,生卒年不详。官至太师,纣王无道,屡谏不听,被囚,乃佯狂为奴。武王灭殷,箕子率五千人避往朝鲜为君。亦称为“箕伯”)、纪他(jǐ姓,相传为夏商间之隐士。商汤伐灭夏桀以后,欲让位给务光,务光不受,他恐汤复让位与他,遂投水而死)、申徒狄(或称司徒狄。商代人。汤尝欲以天下授之。狄以不以义闻己而以天下授己为耻,乃自投于河),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儒家解释孟子的“义”,“义者宜也”是做人的中庸之道,恰得其份,恰到好处;墨子解释的“义”,带一点侠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义也)而不朋,若不足(不够)而不承(不要)。与乎,其觚(gū)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bǐng bǐng)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不得已而为之);滀(chù)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功高就必须要退);广乎,其似世也;謷(áo,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乎,其未可制也;连乎( “连”字同“敛”,指待人少言寡语),其似好闭也;悗(mèn,形容他使大家都佩服敬仰,所以忘记了他所讲的理论)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chāo,抓;拿)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不能无昼夜,人焉能无死生。故任变随流,我将於何系哉),天也(天之道也)!人之有所不得与(不能安时处顺,与变俱往),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人皆以天为父,故昼夜之变,寒暑之节,犹不敢恶;随天安之),而况其卓(卓者,独化之谓也)乎!人特以有君为愈(胜)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夫真者,不假於物而自然也)乎!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xiāng xǔ yǐ shī 彼此以呼出的气湿润对方)相濡以沫(xiāng rú yǐ mò 用唾沫互相湿润),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与其不足而相爱,岂若有余而相忘。大道之世,物各逍遥,鸡犬声闻,不相来往)

夫大块(自然)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四者虽变而未始非我,而我坦然何所惜邪)。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以善吾生为善者,吾死亦可以为善矣)。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有力者,造化也)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向者之我,非复今我也。我与今俱往,岂常守故哉。而世莫之觉,横谓今之所遇可系而在,岂不昧哉)。藏小大有宜(藏舟於壑,藏山於泽,此藏大也;藏人於室,藏物於器,此藏小也),犹有所遁(遁,变化也,变化之道,无处可逃也)。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特,独也)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圣人游心变化之涂,放任日新之境,未始非我,何往不存耶)。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而况万物之所系(系,属也),而一化之所待乎!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寄言诠理,可传也。体非量数,不可受也),可得而不可见(方寸独悟,可得也。离於形色,不可见也);自本自根(自,从也),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存,有也,虚通至道,无始无终)(故《老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者也);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天得一以清,神得一以灵也);在太极(五气也)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六合也)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言道非高非深,非久非老,故道无不在而所在皆无者也)。豨韦氏(xī wéi)得之,以挈(qiè)天地;伏牺氏(伏羲,能伏牛乘马,养伏牺牲,故谓之伏牺也)得之,以袭气母(袭,合也。气母者,元气之母,应道也。为得至道,故能画八卦,演六爻,调阴阳,合元气也);维斗(北斗也,为众星纲维,故谓之维斗)得之,终古(始)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昆仑山神名也)得之,以袭昆仑(袭,入也。堪坏人面兽身,得道入昆仑山为神也);冯夷(姓冯,名夷,弘农华阴潼乡堤首里人也,服八石,得水仙)得之,以游大川(大川,黄河也。天帝锡冯夷为河伯,故游处盟津大川之中也);肩吾(肩吾,神名也。得道,故处东岳为太山之神)得之,以处大山(得道,故处东岳为太山之神);黄帝(黄帝,轩辕也)得之,以登云天;颛顼(zhuān xū)得之,以处玄宫(探羽山之铜为鼎,能召四海之神,有灵异。年九十七崩,得道,为北方之帝。玄者,北方之色,故处於玄宫也);禺强(禺yú强,水神名也,亦曰禺京。人面乌身,乘龙而行,与颛顼并轩辕之胤也)得之,立乎北极(虽复得道,不居帝位而为水神。水位北方,故位号北极也);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少广,西极山名也),莫知其始,莫知其终(颜容十六七女子,甚端正,常坐西方少广之山,不复生死,故莫知始终也);彭祖(彭祖,帝颛顼之玄孙也。封於彭城,其道可祖,故称彭祖,善养性,得道者也)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五伯者,昆吾为夏伯,大彭豕韦为殷伯,齐桓晋文为周伯,合为五伯。而彭祖得道,所以长年,上至有虞,下及殷周,凡八百年也);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傅说,星精也。而傅说一星在箕尾上,然箕尾则是二十八宿之数,维持束方,故言乘东维、骑箕尾;而与角亢等星比并行列,故云比於列星也)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yǔ,意思是独行的样子)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rú zǐ,儿童),何也?”曰:“吾闻道矣(闻道则任其自生,故气色全也)。”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bǔ liáng yǐ)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遗忘)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物者,朝夕所须,切己难忘);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都遗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遗生则不恶死,不恶死故所遇即安,豁然无滞,见机而作,斯朝彻也);朝彻(cháo chè,朝为清晨。彻,通也。朝彻的字面意思是清晨的阳光遍照大地,贯通黑暗)而后能见独(夫至道凝然,妙绝言象,非无非有,不古不今,独往独来,绝待绝对。睹斯胜境,谓之见独。故经云寂寞而不改);见独而后能无古今(任造物之日新,随变化而俱往,不为物境所迁,故无古今之异);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夫系生故有死,恶死故有生。是以无系无恶,然后能无死无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杀,灭也;死,亦灭也。谓此死者未曾灭,谓此生者未曾生。既死既生,能入於无死无生,故体於法,无生灭也。法既不生不灭,而情亦何欣何恶耶。任之而无不适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文字),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语言),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yú ōu ,意思是咏叹歌吟),于讴闻之玄冥(xuán míng,深远幽寂),玄冥闻之参寥(cān liáo,参,高也。高邈寥旷,不可知也),参寥闻之疑始“疑始”也就是“无始”,即回归了本源。因为这本源不可说,一说就错,所以庄子巧妙地在“始”字前加了个“疑”字,表示这个本源是名为“始”,实际上它是无始无终的,从而巧妙避开了困死无数哲学家的“第一因”问题)。”

子祀(sì)、子舆(yú)、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人起自虚无,无则在先,故以无为首;从无生有,生则居次,以生为脊),以死为尻(kāo,屁股);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mò nì yú xīn,意思是心中没有抵触。指情感一致,心意相投)(目击道存,故相视而笑;同顺玄理,故莫逆於心也),遂相与为友。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造化也)将以予为此拘拘(孪缩不申之貌也)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其心闲而无事,胼而鉴于井(pián,言曳疾力行,照临于井,既见己貌,遂使发伤嗟),曰:“嗟(jiē)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子祀曰:“女恶之乎?”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shí yè,指鸡);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xiāo zhì,意思是炙鸮鸟为食);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处顺忘时,萧然无系,古昔圣人,谓为悬解。若夫当生虑死,而以憎恶存怀者,既内心不能自解,故为外物结缚之也)。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天不能无昼夜,我安能无死生)!”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dá huà,是指人之死乃自然变化,不要害怕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任化而往,所遇皆适也)”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彼,造化也。而造化之中,令我近死。我恶其死而不听从,则是我拒阴阳,违於变化。斯乃咎在於我,彼何罪焉。郭注以死为彼也)?夫大块以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此重引前文)。今大冶铸金,金踊跃(yǒng yuè,形容情绪高涨,热烈,争先恐后)曰:‘我且必为镆铘(mò yé)!’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犯,遇也)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犹俄然,片刻,顷刻)(mèi),蘧然(qú rán,惊喜之貌)觉。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谁能於虚无自然而相与为朋友乎?斯乃无与而与,无为而为,非为之而为,与之而与者也。犹如五藏六根,四肢百体,各有司存,更相御用,岂有心於相与,情系於亲疏哉);孰能登天游雾,挠(náo)挑无极(能随变化而无穷,将造物而宛转),相忘以生,无所穷终(终穷,死也。相与忘生复志死,死生混一,故顺化而无穷也)!”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友(得意忘言,故相视而笑;智冥於境,故莫逆於心。方外道同,遂相与为友也)。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齐死生,忘哀乐,临尸能歌,方外之至也),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夫从无出有,名之曰生;自有还无,名之曰死。汝今既还空寂,便是归本反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夫大礼与天地同节,不拘制乎形名,直致任真,率情而往,况冥同生死,岂存哀乐於胸中。而子贡方内儒生,性犹偏执,唯贵赢透,未契妙本。如是之人,於何知礼之深乎。为方外所嗤,固其宜矣。若乃矜乎名声,牵乎形制,则孝不任诚,慈不任实,父子兄弟,怀情相欺,岂礼之大意哉。)”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命,名也)之。彼何人者邪?”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仲尼子贡,命世大儒,行裁非之义,服节文之礼,锐意哀乐之中,游心区域之内,所以为异之者也)。外内不相及,而丘使汝往吊之,丘则陋矣(夫吊者,方内之近事也,施之於方外则陋矣)!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彼以生为附赘县疣(fù zhuì xiàn yóu,意思是附生在皮肤上的小瘤,比喻多馀无用之物),以死为决疣溃痈(jué yóu kuì yōng)(彼三子体道之人,达於死生,冥於变化。是以气聚而生,譬疣赘附县,非所乐也;气散而死,若疣瘫次渍,非所惜之者也)。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既知形质虚假,无可欣爱,故能内则忘於藏腑,外则忘其根窍故也);反复终始(反覆,犹往来也。终始,犹生死也),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芒然,无知之貌也。彷徨逍遥,皆自得逸豫之名也。尘垢,色声等有为之物也。前既遗物形骸,此又忘於心智)。彼又恶能愦愦(犹烦乱也)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彼数子者,清高虚淡,安排去化,率性任真。何能强事节文,拘世俗之礼;威仪显示,悦众人之视听哉)!”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子贡不闻性与天道,故见其所依而不见其所以依也。夫所以依者,不依也,世岂觉之哉)”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德充篇》云,天刑之安可解)。虽然,吾与汝共之。”子贡曰:“敢问其方?(问所以游外而共内之意)”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子贡曰:“敢问畸人?(敢问此人,其道如何?)”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鲁之贤人),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体无为之一道,知生死之不二,故能进同方内,心游物表)。无是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鲁国观其礼,而颜回察其心。颜子察其内心,知无至孝之实。所以一见孟孙才,遂生疑怪)。”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进,过也。夫孟孙氏穷哀乐之本,所以无乐无哀;尽生死之源,所以忘生忘死),唯简之而不得(夫生来死去,譬彼四时,故孟孙简择,不得其异),夫已有所简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既一於死生,故无去无就;冥於变化,故顺化为物也),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若用心预待,不如止而勿为也)。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与化俱往,无劳在生忧死,妄为欣恶也)?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夫死生犹觉梦耳,今梦自以为觉,则无以明觉之非梦也;苟无以明觉之非梦,则亦无以明生之非死也。死生觉梦,不知所在,当其所遇,无不自得,何为在此而忧彼哉)!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彼之孟孙,冥於变化,假见生死为形之惊动,终无哀乐损累心神也),有旦宅(形骸)而无情死(无死生之异)。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孟孙冥同生死,独居觉悟,应於内外,不乖人理。人哭亦哭,自是顺物之宜者也)。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吾生吾死,相与皆吾,未始非吾,吾何所失。若以系吾为意,何适非吾),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与化日新,岂知吾之所在也。庸,常也。凡常之人,识见浅狭,诅知吾之所谓无处非吾。假令千变万化,而吾常在,新吾故吾,何欣何恶也)?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梦之时自以为觉,则焉知今者之非梦邪,亦焉知其非觉邪?觉梦之化,无往而不可,则死生之变,无时而足惜也)?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排,推移也。今孟孙常适,故哭而不哀也),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所在皆适,故安任推移,未始非吾,而与化俱去。如此之人,乃能入於寥廓之妙门,自然之一道)。”

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仁则恩慈育物,义则断割裁非,是则明赏其善,非则明惩其恶)。”许由曰:“而(汝)(何)来为轵(zhǐ)?夫尧既已黥(qíng,又称墨刑,其法是以刀刻凿人面(体)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汝以仁义,而劓(yì,中国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刑罚)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yáo dàng,任心放纵)恣睢(zì suī,放任自得貌)转徙(zhuǎn xǐ,变化)之涂(道)乎?”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fān)。”许由曰:“不然。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fǔ fú,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之观。”意而子曰:“夫无庄(古美人名)之失其美,据梁(古力士名)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捶(像一块铁在炉子里锻炼久了一样。 古人把铁放在炉子里烧,烧红后夹出来用铁锤打,所以叫做“炉锤”之间耳。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夫率然直往者,自然也;往而伤性,性伤而能改者,亦自然也),使我乘成(乘可成之道)以随先生邪?”许由曰:“噫!未可知也。我为汝言其大略:吾师乎(道)!吾师乎!赍(jī,本意是指拿东西给人,送给)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日新也),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自然,故非巧也)。此所游已(游於不为而师於无师也)

颜回曰:“回益矣(以损之为益也)。”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仁者,兼爱之述;义者,成物之功)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礼者,荒乱之首,乐者,淫荡之具,为累更重,次忘之也)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虚心无着,故能端坐而忘)矣。”仲尼蹴然(cù rán,吃惊的样子)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huī,毁废)肢体,黜(chù,退除)聪明(一身非有,万境皆空,故能毁废四肢百体,屏黜聪明心智者也),离形去智,同于大通(大通,犹大道也。道能通生万物,故谓道为大通也),此谓坐忘(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既同於大道,则无是非好恶;冥於变化,故不执滞守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丘虽汝师,遂落汝后。从而学之,是丘所愿。拥谦退己,以进颜回者也)。”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lín,久下不停的雨)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子舆包裹着饭食送子桑解饿)。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庄子·内篇·德充符

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内篇·德充符

鲁有兀者(刖yuè足曰兀wū,是为刖足之人)王骀(dài),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xī jiǎ,何止)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平常的人)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倾覆坠落),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谓也?”
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肝胆指关系密切,楚越指春秋时两个诸侯国,虽土地相连,但关系不好。比喻关系密切的双方变得互不关心或互相敌对)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聚之哉?”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意思是指松柏的颜色无论冬夏都是青色的。比喻人的节操终生不变);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在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徵(zhēng),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自求)者,而犹若是,而况(管)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身体像个旅馆)、象耳目(耳目所得为虚像),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登遐 dēng xiá意思是仙去。对帝王死去的讳huì称。谓升至某种境界),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
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
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
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古代是官职名称,相当于宰相)而不违(wéi),子齐执政乎?”
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说(悦)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闻之曰:‘鉴明(镜面明净)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
子产曰:“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羿彀yì gòu,彀:张满弓弩;彀中:指箭能射到的范围,即射程范围之内),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众矣!我怫然而怒(fú rán ér nù,怫然:愤怒的样子。指突然发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沮丧失望的样子。反:返回。怀着失望的心情而归来。形容因消极失望而中途退缩)。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之自寐邪?吾与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以德相交,精神世界相通),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
子产蹴然(恭敬不安的样子),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zhǒng,脚后跟,用脚后跟走路)见仲尼。
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意思是遭受灾祸)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
无趾曰:“吾唯不知务(时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
孔子曰:“丘则陋(浅薄)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无趾出。
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彬彬)以学子为?彼且蕲(qí,祈求)以諔诡(chù guǐ ,意思是奇异)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长相丑的人)焉,曰哀骀它(āi tái tuó)。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hé ér bù chàng意思是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知不出乎四域(意思是四周界限,指四方之内),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jī nián,意思是一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而寡人传国焉。闷(mēn,沉默)然而后应,氾(fàn)而若辞。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xù yān,忧闷貌)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tún zǐ,释义为猪之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shùn,受惊的样子)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yān ěr,而已),不得其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shà zī)。刖(yuè,古代砍掉脚的酷刑)者之屡(lǚ,履),无为爱之,皆无其本矣。为天子之诸御(zhū yù),不爪翦(zhǎo jiǎn,修剪手指甲和脚趾甲),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才智完备德不外露)者也。”
哀公曰:“何谓才全?”
仲尼曰:“死生存亡(意思是生存或者死亡;常用比喻事态已经到了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亦作“生死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
“何谓德不形?”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吾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闉跂(yīn qí,脚蜷曲,脚尖点地而行)支离无脣(chún,同“唇”)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dòu)肩肩。甕㼜(wèng àng)大瘿(yǐng)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夫忘形者,非忘也;不忘形而忘德者,乃诚忘也)。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niè,邪恶),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斵(zhuó,古同“斫”,斧刃),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tiān yù,是指受自然的养育)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miǎo,眇、妙,道学重要概念,犹「基本粒子」「量子」,互不影响,无别阴阳),所以属于人也;謷(áo)乎大哉,独成其天。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
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
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
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庄子·内篇·人间世

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内篇·人间世

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
曰:“将之卫。”
曰:“奚为焉?”
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句意,死者遍田野,而国成一片焦土),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shù jī,意思是表示希望的语气词,或许可以)其国有瘳(chōu,病愈)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zhū,用于句中为“之于”的合音)。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xiānɡ zhá,意思为互相倾轧;互相挤压)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且德厚信矼(kòng,诚实),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術(shù,述说)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灾(祸害)人。灾人者,人必反灾之,若殆为人灾!夫且苟(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等)为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zhào,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王公(意思是指被封为王爵和公爵者。亦泛指达官贵人)必将乘人(欺侮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眩惑xuàn huò,意思是眼睛昏花看不清楚,眩晕,眩瞀。也形容对事物感到迷惑)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且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yǔ fǔ,弯腰拍,怜爱)人之民,以下拂(fú,违背)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yǒu hù,古国名)。国为虚厉(xū lì,亦作虛戾,意思是田舍荒废,人民灭绝),身为刑戮(xíng lù,受刑罚或被处死)。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
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意思是压抑,压制)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zǐ,诋毁;指责),其庸讵(yōng jù,意为岂、何以、怎么)可乎!”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qíng jì qū quán,谓行拜跪之礼),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zhé,缺点;过失)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
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hào)天不宜。”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rú hūn。意思是本指吃葱韭等辛辣的蔬菜。后指吃鱼肉等)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jī qú)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zāng),爨(cuàn)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fèn)设无由,巧言偏辞。兽死不择音,气息勃然,于是并生心厉。剋核(kè hé,犹言限制;逼迫)太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

颜阖将傅(fù,辅佐)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qú)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天性残酷)。与之为无方(指不得法)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防备;提防)之,慎(谨慎;小心)之,正女身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jué);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niè)。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tǐng qí,意思是田界),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wú cī,意思是没有毛病,没有缺点)。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jī fá,是指蕴蓄才能并自我夸耀)而美者以犯之,几矣!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巴结;讨好)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夫爱马者,以筐盛(chéng)(shǐ),以蜃(shèn,本义指大蛤)盛溺。适有蚊虻(wén méng)仆缘(pú yuán,是指附着),而拊(fǔ,拍)之不时,则缺衔(xián,马嚼子,就是连着缰绳上套在马嘴巴上的金属部分,借以控制马匹的活动)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qū yuán,偏僻的地方),见栎(lì,落叶乔木。叶子有锯齿或分裂,坚果球形。木质坚硬,可制作枕木和家具。树皮含有鞣酸,可以做染料。幼叶可用来饲养柞蚕。果实可以做药材)社树。其大蔽牛,絜(xié,度量物体周长)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一说八尺为一仞,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旁”通“方”,将近,大约)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suì)行不辍(chuò,停止)
弟子厌(通“餍”,满足)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瞒(液体渗出),以为柱则蠹(dù,蛀蚀),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yú,相当于“我”)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楂(zhā)梨橘(jú)(yòu)果蓏(luǒ,瓜类植物的果实)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失去)。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pǒu jī,打击、抨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
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gòu lì,是指指责;嘲骂)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jiǎn,砍伐)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jié sì,释义为一车并驾四马)千乘(shèng,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隐将芘其所藾(pí lài,荫庇。芘通’庇’)
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
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舐(shì)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chéng,酒醉后引起的病态)三日而不已。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宋有荆(jīng)氏者,宜楸(qiū)(bǎi)桑。其拱把(gǒng bǎ,意思是指径围大如两手合围)而上者,求狙(jú,猕猴)猴之杙(yì,木桩)斩之;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禅傍(shàn bàng,棺材也,每边均用整块木板做成的棺材)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颡(bái sǎng,意思是白额,古人认为不祥之物)者,与豚(tún,小猪)之亢鼻(指鼻孔上仰)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支离疏者,颐(yí)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huì cuō,释义是颈椎)指天,五管(wǔ guǎn,意思是五脏的腧shù穴)在上,两髀(bì,大腿)为胁(xié,本义指从腋下至腰上的部分)。挫针(cuò zhēn,指捉针,捏针,缝衣服)治繲(zhì xiè,意思是洗涤衣物),足以餬口(hú kǒu,比喻勉強維持生活);鼓荚播精(连动,簸扬米粒,使其成白米),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捋起袖子、伸出胳膊)于其间;上有大役(古指需要大量劳力方能完成的徭yáo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锺(zhōng,本义是一种容器)与十束薪。夫支离者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xì qǔ),无伤吾足。”

山木,自寇(shān mù zì kòu,意思是山上的树木,因长成有用之材,而被人砍伐。比喻因有用而不免于祸)膏火,自煎(gāo huǒ zì jiān,膏:油脂。油脂因能照明而自己招受煎熬之苦。比喻有才学的人因才而招致祸患)。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