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篇·达生

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外篇·达生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顺应自然,减少无谓的欲望和挣扎,从而达到心灵的平静与生命的和谐)。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超越物质,注重内在修养与自然和谐)。有生(生命)必先无离形(身体),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形体的存在,更在于精神的充实和境界的提升),则世奚足为哉(这样的世界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是一种修行的境界,它要求人们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独立)。弃世则无累(不被物质和欲望所累,减少心念活动,不被外物所扰,可以达到内心的虚静和自在),无累则正平(心境平静,强调超脱世俗纷扰,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正平则与彼更生(超脱世俗、与宇宙大道相融合的追求),更生则几矣(几于道)!事(世俗之事,包括名利、地位、财富等外在的追求和纷扰)奚足遗弃?而生(生命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欲望、执着等)奚足遗?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造物-分解-造物-)。形精不亏,是谓能移(只有保持身心健康、精神饱满、心态平和的状态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参与和影响天地间的化育过程)。精而又精,反以相天(当人的精神达到高度凝聚和纯粹的状态时,就能反过来辅助、帮助自然和宇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qián)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于此?”
  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居,予语女。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表象)而已。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获得或理解了“道”的真谛)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处乎不淫(不过度)之度,而藏乎无端(没有固定形态或规律)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万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整个过程)。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洞察)乎物之所造(万物的起源、本质和变化规律)。夫若是者,其天(自然、本真)守全,其神无隙,物奚自入焉(这些人的内在状态是如此完整无缺,外界的事物或纷扰又怎么可能自行进入他们的内心)!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遻(è,遇到)物而不慴(shè,恐惧,害怕)。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复仇者,不折镆干(mò gàn,良剑镆铘、干将的并称);虽有忮心(zhì xīn,嫉恨之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和谐、平衡)。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shā lù)之刑者,由此道也。不开人之天(不改变本心),而开天之天(顺应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不厌其天,不忽于人,民几乎以其真。”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者承蜩(zhěng tiáo,以竿取蝉),犹掇(duō,拾取)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lèi wán,堆叠弹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zī zhū);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蹶株拘(橛株驹jué zhū jū,树桩);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渡过)乎觞(shāng)深之渊,津人(摆渡的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会游泳基本就能够操舟),若乃夫没人(如果是会潜水的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
  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因为不怕水,忘记水的危险);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深渊如山丘),视舟若履(视舟如穿在脚上的鞋子),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万物变化无常)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内心)恶往而不暇(无论身处何地,面对何种情境,都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以瓦注者巧(轻松的心态,发挥技巧),以钩注者惮(dàn,怕,畏惧),以黄金注者殙(hūn,糊涂,神志不清)(被得失心所困,心态变化影响决策)。其巧一也,而有所矜(矜持 jīn chí,拘束;拘谨),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过于关注外在的事物或者其他身外之物时,其内在的思维和行动能力往往会变得迟钝和笨拙)。”

  田开之见周威公,威公曰:“吾闻祝肾学生(学习养生),吾子与祝肾游,亦何闻焉?”
  田开之曰:“开之操拔篲(bá huì,扫帚sào zhou)以侍门庭,亦何闻于夫子!”
  威公曰:“田子无让,寡人愿闻之。”
  开之曰:“闻之夫子曰:‘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威公曰:“何谓也?”
  田开之曰:“鲁有单豹(dān bào)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有张毅者,高门(地位高,有钱有势的人家)县薄(xiàn báo,垂帘也),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内外兼修,出世、入世皆可为)

  仲尼曰:“无入而藏(内),无出而阳(外),柴立其中央(中)。三者若得,其名必极。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增加随行的人数,带上足够的护卫)而后敢出焉,不亦知乎!人之所取畏者,衽席(rèn xí,睡卧的地方)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看的见危险去防护是聪明的,而坐卧其中看不见的危险却容易被忽略)

  祝宗人(官名,掌宗庙祭祀祝祷)玄端(或称元端,是古代中国的玄色礼服,是先秦朝服的上衣)临牢柙说彘(临牢说彘;柙 xiá;彘 zhì,猪),曰:“汝奚恶死!吾将三月㹖(豢 huàn,饲养)汝,十日戒(“戒”通常指斋戒,即清心寡欲,以示对神灵的虔诚),三日齐(特别斋戒),藉(jiè,垫)白茅,加汝肩尻(jiān kāo,肩膀和屁股,借指猪的全体)乎雕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之上,则汝为之乎?”
  为彘谋曰:“不如食以糠糟(kāng zāo,粗劣的食物)而错之牢柙之中。”
  自为谋,则苟生(苟且偷生)有轩冕(xuān miǎn,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之尊,死得于腞楯(zhuàn shǔn,有画饰的殡车)之上、聚偻(jù lǚ ,指古器物名)之中则为之。
  为彘谋则去之,自为谋则取之,所异彘者何也!

  桓公田于泽,管仲御,见鬼焉。
  公抚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见?”
  对曰:“臣无所见。”
  公反,诶诒(ēi yí,神魂不宁而呓语)为病,数日不出。
  齐士有皇子告敖者,曰:“公则自伤,鬼恶能伤公!夫忿滀(fèn chù,郁结)之气,散而不反,则为不足(当气息“散而不反”时,就会导致“不足”的状态。这里的“不足”指的是气息在某一部位或某一环节上的缺失或不足,从而影响到该部位或环节的正常功能);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
  桓公曰:“然则有鬼乎? ”
  曰:“有。沈(chén,沉)有履。灶有髻(jì)。户内之烦壤,雷霆处之;东北方之下者倍阿(bèi ā),鲑蠪(guī lóng)跃之;西北方之下者,则泆阳(yì yáng)处之。水有罔象(wǎng xiàng),丘有峷(shēn),山有夔(kuí),野有彷徨(páng huáng),泽有委蛇(wēi yí)。”
  公曰:“请问委蛇之伏状何如?”
  皇子曰:“委蛇,其大如毂(gū),其长如辕(yuán),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dài)乎霸。”
  桓公辴(zhěn)然而笑曰 :“此寡人之所见者也。”
  于是正衣冠与之坐,不终日而不知病之去也。

  纪渻子(jǐ shěng)为王(周宣王)养斗鸡。
  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虚浮骄傲)而恃气(依仗意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还是听到声音或者见到影像就有所反应,意思是心还是为外物所牵制。向,通“响”。景,通“影”)。”
  十日又问,曰: “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孔子观于吕梁,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yuán tuó)鱼鳖之所不能游也 。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
  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
  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
  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
  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梓庆(zǐ qìng)削木为鐻(jù)(梓庆为鐻),日成,见者惊犹鬼神。
  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
  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zhé)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gōng cháo,释义指古代官吏在朝廷的治事之所,借指朝廷)。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东野稷(jì)以御(yù,驾驭车马)见庄公(卫庄公蒯聩),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造父(周穆王时为驾车大夫)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
  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
  公密而不应。
  少焉,果败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
  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工倕(gōng chuí,古巧匠名)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jī,计较),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有孙休者,踵门(zhǒng mén,亲自上门)而诧(chà,告诉)子扁庆子曰:“休居乡不见谓不修(不见谓不修=见谓修),临难不见谓不勇(见谓勇)。然而田原不遇岁,事君不遇世,宾于乡里,逐于州部,则胡罪乎天哉?休恶遇此命也?”
  扁子曰:“子独不闻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汙(wū,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汝得全而形躯,具而九窍,无中道夭于聋盲跛蹇(bǒ jiǎn)而比于人数亦幸矣,又何暇(xiá)乎天之怨哉!子往矣!”
  孙子出,扁子入,坐有间,仰天而叹!
  弟子问曰:“先生何为叹乎?”
  扁子曰∶“向者休来,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惊而遂(suì)至于惑也。”
  弟子曰:“不然。孙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孙子所言非邪,先生 所言是邪,彼固惑而来矣,又奚罪焉!”
  扁子曰:“不然。昔者有鸟止于鲁郊,鲁君说之,为具太牢以飨(xiǎng)之,奏九韶(sháo)以乐之。鸟乃始忧悲眩(xuàn)视,不敢饮食。此之谓以己养养鸟也。若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qī)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wēi yí),则安平陆而已矣。今休,款启寡闻(kuǎn qǐ guǎ wén,意思是形容学问浅、见识少)之民也,吾告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载鼷(xī,小家鼠)以车马,乐鴳(yàn,解释为鴳雀,鹑chún的一种)以钟鼓也,彼又恶能无惊乎哉!”

内篇(7章)

外篇(15章)

杂篇(11章)

庄子·外篇·秋水

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外篇·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guàn)河。泾流之大,两涘(sì)(zhǔ)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明道之人)。”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wěi lǘ,古代传说中泄海水之处)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lěi kōng,蚁穴)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tí mǐ,意为小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明察古今),故遥而不闷,掇(duō)而不跂(qǐ):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ní),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fú,指城圈外围的大城),大之殷(yīn)也:故异便(便,通“ 辨”)。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 ,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nìng chǎn,谄媚奉承);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lù)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 。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 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 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zhì)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lí shēng,野猫),言殊技也;鸱鸺(chī xiū,猫头鹰一类的鸟)夜撮蚤(cuō zǎo),察毫末,昼出瞋目(chēn mù ,瞪大眼睛)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fēi yú zé wū,意思是不是愚昧无知,就是存心骗人)也!帝王殊禅(shàn),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cuàn fū,谓篡位窃国者);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fǎn yǎn,反复无端);无拘而志,与道大蹇(jiǎn) 。何少何多,是谓谢施(“谢”去也。“施”音移(yi),易也);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yáo,自得貌。繇,通“ 悠”)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zhěn yù,指界限,范围)。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 ,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 ’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zhí zhú,意思是以足击地,顿足)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曰: “何谓天?何谓人?”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夔(kuí,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lián)(xián,马蚿即“马陆”,一种节肢动物,有很多对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chěn chuō,意思是跳跃)而不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
  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
  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
  蛇谓风曰:“予动吾脊(jǐ)(xié)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
  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鰌(qiū)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fēi)大屋者,唯我能也。”
  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孔子游于匡(kuāng),宋人围之数匝(zā),而弦歌不辍(chuò)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huì)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jié)、纣(zhòu)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 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
  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公孙龙问于魏牟(móu)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huì),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kǎn jǐng zhī wā,意思是废井里的青蛙)乎?谓东海之鳖(biē)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意思是以砖瓦砌的井壁)之崖。赴水则接腋(yè)持颐(yí),蹶(juě)泥则没足灭跗(fū)。还虷(hán)(xiè)与科斗, 莫吾能若也。且夫擅(shàn)一壑(hè)之水,而跨跱(kuà zhì,谓据有保持)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zhí)矣。于是逡巡(qūn xún)而却, 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lǎo,意指雨水大),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qǐng)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shāng jù,即马蚿,又称马陆)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c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爽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qū,张口貌)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庄子钓于濮(pú)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鹐(yuān qiān),子知之乎?夫鹓鹐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鹐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shū)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内篇(7章)

外篇(15章)

杂篇(11章)


相关阅读:

庄子·外篇·缮性

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外篇·缮性

  缮性(缮shàn,治也;性,生也)于俗学(世俗的学问),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滑”通常解释为“汩”,意为淹没或沉溺;“欲”指的是欲望;“俗思”则是指世俗的思想或观念),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智慧被蒙蔽的人)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恬”指的是一种内心平静、不为外物所动的状态,而“知”则指的是智慧和知识)。知生(智慧的产生)而无以知为也(“无以知为也”则强调了这种产生不是出于人为的、有目的的追求),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和”指的是和谐、调和,“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与理解)出其性(“出其性”则意味着顺应自然、回归本真)。夫德,和也;道,理也。德(“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属性,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和理解)无不容,仁也;道(“道”是庄子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通常被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它超越了人的主观认知,是客观存在的真理)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一个人的道义之心明晰时,他就能与万物相亲近),忠也;中纯实(“中纯实”指的是内心的纯净和朴实)而反乎情(“反乎情”则是指回归到真实的情感),乐也;信行(“信行”强调的是行为的诚信和可靠性)容体(“容体”则是指一个人的仪表和体态)而顺乎文,礼也。礼乐偏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逮(dài)德下衰,及燧人(suì rén,燧人氏,中国古代传说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伏羲(fú xī,古代一位皇帝。教民佃渔畜牧,始画八卦,造书契)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顺”通常指的是顺应自然、顺应规律或顺应事物的本性,而“不一”则是指不刻意追求统一或一致)。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通常用来描述一种表面平静但内在并不和谐的状态。在这里,“安”指的是平静、稳定或安逸的状态,而“不顺”则指的是不顺畅、不和谐或不符合某种规律或期望)。德又下衰,及唐(尧)、虞(舜)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jiāo chún sàn pǔ,意思为使淳朴的社会风气变得浮薄),离道以善(脱离自然之道或常规道德准则去追求“善”),险德以行(以不顾道德风险的态度或原则来行事),然后去性而从于心(“性”指的是人的本性或天性,而“心”则代表人的思维、意识或心理活动)。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过度的文饰或修饰会掩盖事物的本质),博溺心(广博的知识可能会淹没人们的内心),然后民始惑乱(文饰和知识达到这种程度时,人们就会开始感到困惑和混乱。他们不再能够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也不再能够坚持自己的本心。这种状态下的人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世道和道德)。道之人(明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通过回溯到事物的本真状态,消除一切人为的痕迹和干扰,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这种境界强调对事物最原始、最真实面貌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道家哲学中对于自然、无为的推崇);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深藏本性,保持宁静的心态,等待时机的到来):此存身之道也。

  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穷尽天下的事物),不以知穷德(知识和德行是两码事),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快乐和满足)之谓得志。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xuān miǎn,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yǔ),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内篇(7章)

外篇(15章)

杂篇(11章)


相关阅读:

庄子·外篇·天道

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篇·天道

天道(自然)(造化)而无所积(为道日损,不积累成果),故万物成(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帝道(无为之治)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归附);圣道(不仁,处下)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明于天(上能知晓天道),通于圣(下能通达圣道)六通四辟(liù tōng sì pì,六: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四:四方;辟:开辟,通畅。顺应天时,任物性自然。比喻四面八方无不畅达于帝王(万物之主)之德(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者,其自为(自助)也。昧然(mèi rán)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náo)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胡须和眉毛),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yú yú,和乐愉快貌),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
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shān lín zhī shì,山林中的隐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fǔ shì,治理天下),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 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赍(jī,粉碎)万物而不为戾(lì,暴戾)泽及万世(zé jí wàn shì,意思是恩惠可施及子孙万代。形容恩德无量)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
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
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suì,其本意为鬼神制造的灾祸),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
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殷周时期的墨(刺刻面、额,染以黑色)、劓(yì,割鼻)、剕(fèi,割脚)、宫(阉割生殖器)、大辟(处死))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yǔ máo,意思是乐舞时所执的雉(zhì,野鸡)羽和旄(máo)牛尾)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绖(cui dié,穿丧服),隆杀之服(指丧服不同的规格和等级。隆:加等,加级。 杀:减等,减级),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此道非道)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yuán shěng,意思是宽恕并免除其罪)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

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wǔ)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敖(áo,古同“熬”,煎熬)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
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尧曰:“然则何如?”
舜曰:“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云行雨施,yún xíng yǔ shī,意思是比喻广泛施行恩泽。出自《周易·乾》)矣。”尧曰:“胶胶扰扰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
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徵藏史(征藏史zhēng cáng shǐ,意思是上古主管典籍之官)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
孔子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fān,同“翻”)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士成绮(qǐ)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bǎi shè chóng jiǎn, 百里一舍,足底老皮上又生出硬皮。形容长途奔走,十分辛劳。亦作“百舍重茧”。)而不敢息。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而余蔬,而弃妹之者,不仁也,生熟不尽于前,而积敛无崖。”
老子漠然不应。
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却矣,何故也?”
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
士成绮雁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修身若何?”
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冲然,而颡(sǎng,额)頯然(kuí rán,高亢显露貌),而口阚(kàn)然,而状义然,似系马而止也(如同奔马被系缚才停止下来,而其心仍在躁动不安,难以掩饰)。动而持,发也机,察而审,知巧而睹于泰,凡以为不信。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

夫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形德仁义,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奋棅(bǐng,古同“柄”)而不与之偕(xié),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万物变化无穷无常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质,故而不言。能描述出来的道理的人,还是没有了解大道之变化无穷的本质),而世岂识之哉?

桓公读书于堂上。
轮扁斲轮(轮扁斫轮lún biǎn zhuó lún,轮扁:春秋时齐国造车高手;斫轮: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指精湛的技艺,多用于比喻技艺高超)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内篇(7章)

外篇(15章)

杂篇(11章)


相关阅读:

庄子·外篇·天地

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篇·天地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kū xīn,剖开后再挖空,道教语,谓摒弃杂念)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cuò)志之谓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tāo)乎其事心之大也,沛(pèi)乎其为万物逝也。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wàn wù yī fǔ,指事物一体,无所分别),死生同状。”

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liáo)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万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míng míng zhī zhōng),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chī gòu,主要用来指代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ní),王倪之师曰被衣。尧问于许由曰:“啮缺可以配天乎?吾藉(jiè)王倪以要之。”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啮缺之为人也,聪明睿知(cōng míng ruì zhī,意思是聪敏有智慧,形容洞察力强,见识卓越),给数(gěi shù,意思是捷速)以敏,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方且为绪使,方且为物絯(gāi,拘束),方且四顾而物应,方且应众宜,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夫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有祖,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父父。治,乱之率也,北面之祸也,南面之贼也。”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
“使圣人富。”尧曰:“辞。”
“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
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彀食(chún jū gòu shí,”鹑居”指的是像鹌鹑一样居无定所,”彀食”则是指像幼雏一样饥不择食。这个成语用来比喻生活简朴,不追求享受。),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多子有多惧之患,富有多事之患,寿有多辱之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封人曰:“退已!”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
子高曰:“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夫子阖行邪?无落吾事!”俋俋(yì yì)乎耕而不顾。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huì)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mín mín),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夫子问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辩者有言曰:‘离坚白,若县寓。’若是则可谓圣人乎?”
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执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来。丘,予告若,而所不能闻与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有形者与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将闾葂(miǎn)见季彻曰:“鲁君谓葂也曰:‘请受教。’辞,不获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请尝荐之。吾谓鲁君曰:‘必服恭俭,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辑!’”
季彻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犹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轶(chē yì,车辙),则必不胜任矣!且若是,则其自为处危,其观台多物,将往投迹者众。”
将闾葂覤覤(xì,惊恐的样子)然惊曰:“葂也汒若(máng ruò,茫然)于夫子之所言矣!虽然,愿先生之言其风也。”
季彻曰:“大圣之 治天下 也,摇荡(启发)民心,使之成教易俗,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若然者,岂兄尧、舜之教民溟涬(míng xìng,形容天体与先天一炁未形成前的浑然样子)然弟之哉?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pǔ qí,主要用来指种植蔬菜、花果的园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hú)然用力甚多 而 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
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qiè)水若抽,数如泆汤(yì tāng,形容水翻腾漫溢),其名为槔(gāo,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也泛指吊物的简单机械)。”
为圃者忿然作色(fèn rán zuò sè,意思是由于愤怒而变了脸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子贡瞒(mén,惭愧的样子)然惭,俯而不对。
有间,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
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nǐ shèng,比拟圣人),於(wū)于以盖众,独弦哀歌(dú xián āi gē,意思是独自弹着弦子,唱着悲哀的歌调)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
子贡卑陬失色(bēi zōu shī sè,意思是表示十分惭愧,面失常态),顼顼(xū xū,失意貌)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其弟子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
曰:“始吾以为天下一人耳,不知复有夫人也。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máng,古同“茫”)乎淳(chún)备哉!功利机巧 必忘夫 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 不之,非其心 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áo rán)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tǎng rán)不受。天下之非誉 无 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
反于鲁,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识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

谆芒(zhūn máng)将东之大壑(dà hè),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
苑风曰:“子将奚之?”曰:“将之大壑。”
曰:“奚为焉?”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吾将游焉!”
苑风曰:“夫子无意于横目之民乎?愿闻圣治。”谆芒曰:“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
“愿闻德人。”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谓安。怊(chāo,悲)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
“愿闻神人。”曰:“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是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 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溟(hùn míng,无始无终)。”

门无鬼与赤张满稽观于武王之师。
赤张满稽曰:“不及有虞氏乎!故离此患也。”
门无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其乱而后治之与?”
赤张满稽曰:“天下均治之为愿,而何计以有虞氏为!有虞氏之药疡(yáng,痈疮)也,秃而施髢(shī tì,安上假发),病而求医。孝子操药以修慈父,其色燋然(jiāo rán,憔悴的样子),圣人羞之。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标枝野鹿, biāo zhī yě lù,意思是君主如同树木高处的枝条一样,无临下之心,人民就如同野鹿一样,放逸而无拘忌)。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孝子不谀(yú,奉承,谄媚)其亲,忠臣不谄(chǎn,谄媚,曲意迎合)其君,臣、子之盛也。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世俗 之所谓 然 而然之,所谓 善 而善之,则不谓之道谀(阿谀奉承)之人也!然则俗 故严于亲 而尊于君邪?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bó rán zuò sè,指因恼怒或惊怕而变脸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fú rán zuò sè,意思是脸上现出愤怒之色)。而终身道人也,终身谀人也,合譬(pì,比喻)、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本末终始:本末:树根和树梢;终始:事情的结局和开头。《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不相坐。垂衣裳(chuí yī shang,典故名,典出《周易》卷八《系辞下》。垂,垂示。衣,上衣。裳,下服。以衣在上者象天,以裳在下者象地,故衣裳制作取象乾坤。 后遂以“垂衣裳”谓定衣服之制,示天下以礼。后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亦省作“ 垂衣 ”、“ 垂裳 ”。),设采色,动容貌,以媚(mèi,是指具有魅力,具有诱惑力或吸引力的)一世,而不自谓道谀;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也,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不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qí xiàng,向导;引导),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大声不入于里耳(俚俗人之耳,比喻平民低下的欣赏能力和趣味),折杨(shé yáng,古俗曲名)、皇荂(huáng fū),则嗑(kè)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二缶钟惑(èr fǒu zhōng huò,意思是分辨不出缶、钟两种盛器的容量大小。比喻是非不明)而所适,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谁其比忧!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jù)取火而视之,汲汲(jí jí)然唯恐其似己也。

百年之木,破为牺尊(牺尊就是“刻为牺牛之形,用以为尊”的酒器。牺尊做为周代酒器),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跖与曾、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均也。
且夫失性有五:
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
三曰五臭熏鼻,困惾(kùn zōnɡ,壅塞不通)中颡(sǎng)
四曰五味浊(zhuó)口,使口厉爽(lì shuǎng,伤害)
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而杨、墨乃始离跂(lí qí,踮起脚跟),自以为得,非吾所谓得也。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则鸠鸮(jiū xiāo)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皮弁(pí biàn,古冠名,用白鹿皮制成)、鹬冠(yù guān,以鹬羽为饰的冠。古时亦为知天文者之冠)、搢笏(jìn hù,意思是插笏,后引申为指朝见。古代官员的官服,没有口袋,于是将笏直接插在腰带上,叫“搢笏”)、绅修(长带,代官员束腰的大带子)以约其外。内支盈于柴栅(zhài shān,栅栏),外重纆缴(mò jiǎo ,绳索),睆然(huǎn rán,微笑貌)在纆缴之中,而自以为得,则是罪人交臂历指(jiāo bì lì zhǐ,意思是像罪犯两手反缚、受拶指的刑罚一般。形容痛苦万状,毫无自由),而虎豹在于囊槛(náng jiàn,意思是圈槛),亦可以为得矣!


内篇(7章)

外篇(15章)

杂篇(11章)


相关阅读:
庄子《天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两不相伤」
庄子《天地》: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两不相伤」
庄子《天地》:将闾葂见季彻「两不相伤」
庄子《天地》: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两不相伤」
庄子《天地》:门无鬼与赤张满稽观于武王之师「两不相伤」
庄子《天地》: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两不相伤」
庄子《天地》: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两不相伤」
庄子《天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不惑也
庄子《天地》:谆芒将东之大壑,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两不相伤」
庄子《天地》:不拘一世之利为己私分,不以王下为己处显
庄子《天地》: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
庄子《天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不欲,何邪?
庄子《天地》: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
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庄子《天地》: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万物孰能定之!「两不相伤」
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
庄子《天地》: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两不相伤」

庄子《天地》: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下为己处显(2024年2月18日)
庄子《天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2024年2月19日)
庄子《天地》: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两不相伤」(2024年2月20日)
庄子《天地》: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两不相伤」(2024年2月21日)
庄子《天地》:行而无迹,事而无传「两不相伤」(2024年2月22日)

庄子·内篇·德充符

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内篇·德充符

鲁有兀者(刖yuè足曰兀wū,是为刖足之人)王骀(dài),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xī jiǎ,何止)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平常的人)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倾覆坠落),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谓也?”
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肝胆指关系密切,楚越指春秋时两个诸侯国,虽土地相连,但关系不好。比喻关系密切的双方变得互不关心或互相敌对)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聚之哉?”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意思是指松柏的颜色无论冬夏都是青色的。比喻人的节操终生不变);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在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徵(zhēng),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自求)者,而犹若是,而况(管)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身体像个旅馆)、象耳目(耳目所得为虚像),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登遐 dēng xiá意思是仙去。对帝王死去的讳huì称。谓升至某种境界),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
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
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
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古代是官职名称,相当于宰相)而不违(wéi),子齐执政乎?”
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说(悦)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闻之曰:‘鉴明(镜面明净)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
子产曰:“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羿彀yì gòu,彀:张满弓弩;彀中:指箭能射到的范围,即射程范围之内),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众矣!我怫然而怒(fú rán ér nù,怫然:愤怒的样子。指突然发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沮丧失望的样子。反:返回。怀着失望的心情而归来。形容因消极失望而中途退缩)。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之自寐邪?吾与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以德相交,精神世界相通),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
子产蹴然(恭敬不安的样子),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zhǒng,脚后跟,用脚后跟走路)见仲尼。
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意思是遭受灾祸)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
无趾曰:“吾唯不知务(时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
孔子曰:“丘则陋(浅薄)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无趾出。
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彬彬)以学子为?彼且蕲(qí,祈求)以諔诡(chù guǐ ,意思是奇异)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长相丑的人)焉,曰哀骀它(āi tái tuó)。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hé ér bù chàng意思是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知不出乎四域(意思是四周界限,指四方之内),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jī nián,意思是一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而寡人传国焉。闷(mēn,沉默)然而后应,氾(fàn)而若辞。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xù yān,忧闷貌)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tún zǐ,释义为猪之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shùn,受惊的样子)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yān ěr,而已),不得其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shà zī)。刖(yuè,古代砍掉脚的酷刑)者之屡(lǚ,履),无为爱之,皆无其本矣。为天子之诸御(zhū yù),不爪翦(zhǎo jiǎn,修剪手指甲和脚趾甲),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才智完备德不外露)者也。”
哀公曰:“何谓才全?”
仲尼曰:“死生存亡(意思是生存或者死亡;常用比喻事态已经到了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亦作“生死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
“何谓德不形?”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吾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闉跂(yīn qí,脚蜷曲,脚尖点地而行)支离无脣(chún,同“唇”)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dòu)肩肩。甕㼜(wèng àng)大瘿(yǐng)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夫忘形者,非忘也;不忘形而忘德者,乃诚忘也)。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niè,邪恶),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斵(zhuó,古同“斫”,斧刃),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tiān yù,是指受自然的养育)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miǎo,眇、妙,道学重要概念,犹「基本粒子」「量子」,互不影响,无别阴阳),所以属于人也;謷(áo)乎大哉,独成其天。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
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
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
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