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篇·天运

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篇·天运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jī jiān)而不得已乎?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lóng shī,兴起与废止)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仿徨(fǎng huáng)。孰嘘吸(xū xī)是?孰居无事而披拂(pī fú,飘动)是?敢问何故?”
巫咸袑(wū xián shào)曰:“来,吾语女。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jiǔ luò,九州)之事,治成德备,临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
曰:“何谓也? ”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
曰:“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道德修养高的人对待万物一视同仁,没有亲疏的差别)。”
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
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于郢(周朝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而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
吾奏之以人,徵(zhēng)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zhé chóng,指藏在泥土中过冬的虫豸zhì)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一死一生,一偾(fèn)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zhú)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在山谷里就充满山谷,在水坑里就充满水坑。形容非常多,到处都是)。涂郤(xì)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huī chuò,悠扬,悠远),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空旷无涯)之道,倚于槁梧(gǎo wú,枯老的梧桐树)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wēi yí,雍容自得貌)。汝委蛇,故怠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wú dài zhī shēng,意思是没有怠惰的声音,形容自强不息),调之以自然之命。 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yè),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yǎo míng),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xíng liú sǎn xǐ,徙:迁徙。像云行水流似的分散迁徙。指万物随自然规律而变化),不主常声。世疑之,稽(qǐ)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yàn)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
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suì,其本意为鬼神制造的灾祸);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dùn,最早见于《说文》小篆。本义为迁移、离去;引申有逃跑、隐匿、回避、欺骗等意义);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
师金曰: “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颜渊曰:“何也?”
师金曰:“夫刍狗( chú gǒu,古时结草为狗形,以供祭祀之用。)之未陈也,盛(chéng)以箧衍(qiè yǎn,意指方形竹箱,是古代用来盛放物品的器具),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 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cuàn)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故伐树于宋,削迹于卫(fá shù xiāo jì,意思是正人君子不为世所容),穷于商周,是非其梦邪?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是非其眯邪?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qí)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且子独不见夫桔槔(jié gāo)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qín)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zhā lí jú yòu)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猨狙(yuán jū)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啮挽裂(hé niè wǎn liè),尽去而后慊(qiè,满意)。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颦(pín,皱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qiè,提起)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
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然,
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
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
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
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
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qú lú,古代驿传中供人休息的房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gòu)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
逍遥,无为也 ;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
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 、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yān)者为能用之。
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
老聃曰:“夫播糠眯目(bō kāng mí mù,意思是指撒播糠秕kāng bǐ眯住别人的眼睛;比喻外物虽小,但造成的危害却很大),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囋肤(wén méng zǎn fū),则通昔不寐矣。
夫仁义惨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
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
又奚杰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
夫鹄(hú,鸿鹄即天鹅)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qián)而黑。
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
泉涸(hé),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xiāng xǔ yǐ shī)相濡以沫( xiāng rú yǐ mò),不若相忘于江湖。”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
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 ?”
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xié,合上嘴)。予又何规老聃哉?”
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
遂以孔子声见老聃。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
子贡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
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
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
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
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
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
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
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惨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
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鶂(bái yì)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yōng)。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 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内篇(7章)

外篇(15章)

杂篇(11章)


相关阅读:

庄子·外篇·天道

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篇·天道

天道(自然)(造化)而无所积(为道日损,不积累成果),故万物成(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帝道(无为之治)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归附);圣道(不仁,处下)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明于天(上能知晓天道),通于圣(下能通达圣道)六通四辟(liù tōng sì pì,六: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四:四方;辟:开辟,通畅。顺应天时,任物性自然。比喻四面八方无不畅达于帝王(万物之主)之德(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者,其自为(自助)也。昧然(mèi rán)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náo)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胡须和眉毛),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yú yú,和乐愉快貌),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
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shān lín zhī shì,山林中的隐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fǔ shì,治理天下),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 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赍(jī,粉碎)万物而不为戾(lì,暴戾)泽及万世(zé jí wàn shì,意思是恩惠可施及子孙万代。形容恩德无量)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
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
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suì,其本意为鬼神制造的灾祸),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
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殷周时期的墨(刺刻面、额,染以黑色)、劓(yì,割鼻)、剕(fèi,割脚)、宫(阉割生殖器)、大辟(处死))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yǔ máo,意思是乐舞时所执的雉(zhì,野鸡)羽和旄(máo)牛尾)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绖(cui dié,穿丧服),隆杀之服(指丧服不同的规格和等级。隆:加等,加级。 杀:减等,减级),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此道非道)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yuán shěng,意思是宽恕并免除其罪)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

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wǔ)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敖(áo,古同“熬”,煎熬)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
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尧曰:“然则何如?”
舜曰:“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云行雨施,yún xíng yǔ shī,意思是比喻广泛施行恩泽。出自《周易·乾》)矣。”尧曰:“胶胶扰扰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
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徵藏史(征藏史zhēng cáng shǐ,意思是上古主管典籍之官)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
孔子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fān,同“翻”)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士成绮(qǐ)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bǎi shè chóng jiǎn, 百里一舍,足底老皮上又生出硬皮。形容长途奔走,十分辛劳。亦作“百舍重茧”。)而不敢息。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而余蔬,而弃妹之者,不仁也,生熟不尽于前,而积敛无崖。”
老子漠然不应。
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却矣,何故也?”
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
士成绮雁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修身若何?”
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冲然,而颡(sǎng,额)頯然(kuí rán,高亢显露貌),而口阚(kàn)然,而状义然,似系马而止也(如同奔马被系缚才停止下来,而其心仍在躁动不安,难以掩饰)。动而持,发也机,察而审,知巧而睹于泰,凡以为不信。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

夫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形德仁义,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奋棅(bǐng,古同“柄”)而不与之偕(xié),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万物变化无穷无常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质,故而不言。能描述出来的道理的人,还是没有了解大道之变化无穷的本质),而世岂识之哉?

桓公读书于堂上。
轮扁斲轮(轮扁斫轮lún biǎn zhuó lún,轮扁:春秋时齐国造车高手;斫轮: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指精湛的技艺,多用于比喻技艺高超)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内篇(7章)

外篇(15章)

杂篇(11章)


相关阅读:

庄子·外篇·天地

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篇·天地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kū xīn,剖开后再挖空,道教语,谓摒弃杂念)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cuò)志之谓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tāo)乎其事心之大也,沛(pèi)乎其为万物逝也。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wàn wù yī fǔ,指事物一体,无所分别),死生同状。”

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liáo)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万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míng míng zhī zhōng),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chī gòu,主要用来指代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ní),王倪之师曰被衣。尧问于许由曰:“啮缺可以配天乎?吾藉(jiè)王倪以要之。”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啮缺之为人也,聪明睿知(cōng míng ruì zhī,意思是聪敏有智慧,形容洞察力强,见识卓越),给数(gěi shù,意思是捷速)以敏,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方且为绪使,方且为物絯(gāi,拘束),方且四顾而物应,方且应众宜,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夫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有祖,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父父。治,乱之率也,北面之祸也,南面之贼也。”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
“使圣人富。”尧曰:“辞。”
“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
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彀食(chún jū gòu shí,”鹑居”指的是像鹌鹑一样居无定所,”彀食”则是指像幼雏一样饥不择食。这个成语用来比喻生活简朴,不追求享受。),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多子有多惧之患,富有多事之患,寿有多辱之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封人曰:“退已!”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
子高曰:“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夫子阖行邪?无落吾事!”俋俋(yì yì)乎耕而不顾。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huì)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mín mín),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夫子问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辩者有言曰:‘离坚白,若县寓。’若是则可谓圣人乎?”
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执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来。丘,予告若,而所不能闻与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有形者与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将闾葂(miǎn)见季彻曰:“鲁君谓葂也曰:‘请受教。’辞,不获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请尝荐之。吾谓鲁君曰:‘必服恭俭,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辑!’”
季彻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犹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轶(chē yì,车辙),则必不胜任矣!且若是,则其自为处危,其观台多物,将往投迹者众。”
将闾葂覤覤(xì,惊恐的样子)然惊曰:“葂也汒若(máng ruò,茫然)于夫子之所言矣!虽然,愿先生之言其风也。”
季彻曰:“大圣之 治天下 也,摇荡(启发)民心,使之成教易俗,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若然者,岂兄尧、舜之教民溟涬(míng xìng,形容天体与先天一炁未形成前的浑然样子)然弟之哉?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pǔ qí,主要用来指种植蔬菜、花果的园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hú)然用力甚多 而 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
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qiè)水若抽,数如泆汤(yì tāng,形容水翻腾漫溢),其名为槔(gāo,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也泛指吊物的简单机械)。”
为圃者忿然作色(fèn rán zuò sè,意思是由于愤怒而变了脸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子贡瞒(mén,惭愧的样子)然惭,俯而不对。
有间,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
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nǐ shèng,比拟圣人),於(wū)于以盖众,独弦哀歌(dú xián āi gē,意思是独自弹着弦子,唱着悲哀的歌调)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
子贡卑陬失色(bēi zōu shī sè,意思是表示十分惭愧,面失常态),顼顼(xū xū,失意貌)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其弟子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
曰:“始吾以为天下一人耳,不知复有夫人也。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máng,古同“茫”)乎淳(chún)备哉!功利机巧 必忘夫 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 不之,非其心 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áo rán)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tǎng rán)不受。天下之非誉 无 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
反于鲁,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识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

谆芒(zhūn máng)将东之大壑(dà hè),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
苑风曰:“子将奚之?”曰:“将之大壑。”
曰:“奚为焉?”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吾将游焉!”
苑风曰:“夫子无意于横目之民乎?愿闻圣治。”谆芒曰:“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
“愿闻德人。”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谓安。怊(chāo,悲)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
“愿闻神人。”曰:“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是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 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溟(hùn míng,无始无终)。”

门无鬼与赤张满稽观于武王之师。
赤张满稽曰:“不及有虞氏乎!故离此患也。”
门无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其乱而后治之与?”
赤张满稽曰:“天下均治之为愿,而何计以有虞氏为!有虞氏之药疡(yáng,痈疮)也,秃而施髢(shī tì,安上假发),病而求医。孝子操药以修慈父,其色燋然(jiāo rán,憔悴的样子),圣人羞之。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标枝野鹿, biāo zhī yě lù,意思是君主如同树木高处的枝条一样,无临下之心,人民就如同野鹿一样,放逸而无拘忌)。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孝子不谀(yú,奉承,谄媚)其亲,忠臣不谄(chǎn,谄媚,曲意迎合)其君,臣、子之盛也。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世俗 之所谓 然 而然之,所谓 善 而善之,则不谓之道谀(阿谀奉承)之人也!然则俗 故严于亲 而尊于君邪?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bó rán zuò sè,指因恼怒或惊怕而变脸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fú rán zuò sè,意思是脸上现出愤怒之色)。而终身道人也,终身谀人也,合譬(pì,比喻)、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本末终始:本末:树根和树梢;终始:事情的结局和开头。《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不相坐。垂衣裳(chuí yī shang,典故名,典出《周易》卷八《系辞下》。垂,垂示。衣,上衣。裳,下服。以衣在上者象天,以裳在下者象地,故衣裳制作取象乾坤。 后遂以“垂衣裳”谓定衣服之制,示天下以礼。后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亦省作“ 垂衣 ”、“ 垂裳 ”。),设采色,动容貌,以媚(mèi,是指具有魅力,具有诱惑力或吸引力的)一世,而不自谓道谀;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也,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不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qí xiàng,向导;引导),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大声不入于里耳(俚俗人之耳,比喻平民低下的欣赏能力和趣味),折杨(shé yáng,古俗曲名)、皇荂(huáng fū),则嗑(kè)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二缶钟惑(èr fǒu zhōng huò,意思是分辨不出缶、钟两种盛器的容量大小。比喻是非不明)而所适,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谁其比忧!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jù)取火而视之,汲汲(jí jí)然唯恐其似己也。

百年之木,破为牺尊(牺尊就是“刻为牺牛之形,用以为尊”的酒器。牺尊做为周代酒器),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跖与曾、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均也。
且夫失性有五:
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
三曰五臭熏鼻,困惾(kùn zōnɡ,壅塞不通)中颡(sǎng)
四曰五味浊(zhuó)口,使口厉爽(lì shuǎng,伤害)
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而杨、墨乃始离跂(lí qí,踮起脚跟),自以为得,非吾所谓得也。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则鸠鸮(jiū xiāo)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皮弁(pí biàn,古冠名,用白鹿皮制成)、鹬冠(yù guān,以鹬羽为饰的冠。古时亦为知天文者之冠)、搢笏(jìn hù,意思是插笏,后引申为指朝见。古代官员的官服,没有口袋,于是将笏直接插在腰带上,叫“搢笏”)、绅修(长带,代官员束腰的大带子)以约其外。内支盈于柴栅(zhài shān,栅栏),外重纆缴(mò jiǎo ,绳索),睆然(huǎn rán,微笑貌)在纆缴之中,而自以为得,则是罪人交臂历指(jiāo bì lì zhǐ,意思是像罪犯两手反缚、受拶指的刑罚一般。形容痛苦万状,毫无自由),而虎豹在于囊槛(náng jiàn,意思是圈槛),亦可以为得矣!


内篇(7章)

外篇(15章)

杂篇(11章)


相关阅读:
庄子《天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两不相伤」
庄子《天地》: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两不相伤」
庄子《天地》:将闾葂见季彻「两不相伤」
庄子《天地》: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两不相伤」
庄子《天地》:门无鬼与赤张满稽观于武王之师「两不相伤」
庄子《天地》: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两不相伤」
庄子《天地》: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两不相伤」
庄子《天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不惑也
庄子《天地》:谆芒将东之大壑,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两不相伤」
庄子《天地》:不拘一世之利为己私分,不以王下为己处显
庄子《天地》: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
庄子《天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不欲,何邪?
庄子《天地》: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
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庄子《天地》: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万物孰能定之!「两不相伤」
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
庄子《天地》: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两不相伤」

庄子《天地》: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下为己处显(2024年2月18日)
庄子《天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2024年2月19日)
庄子《天地》: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两不相伤」(2024年2月20日)
庄子《天地》: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两不相伤」(2024年2月21日)
庄子《天地》:行而无迹,事而无传「两不相伤」(2024年2月22日)

庄子·杂篇·天下

天下之治方(道也)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操,执也)为验,以稽(考也)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fán,滋生;繁殖)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备乎!

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仁义也),系于末度(名法也),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zōu)鲁之士、缙绅(jìn shēn,古代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也作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达也,通也)(情志),《书》以道事(世事),《礼》以道行(心行),《乐》以道和(合适),《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完备)不遍(全面),一曲之士也。判(割裂)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破坏)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无为也),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分离也)


不侈(chǐ,奢也)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huī,明也)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顺也)。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 》,汤有《大濩(hù)》,文王有辟雍之乐 ,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桐木做的棺材,因其质地朴素,故表示薄葬)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dà hú,意思是太刻苦)。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

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yān)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橐tuó,口袋;耜sì,耒下端铲土的部分,耒lěi,是指用较为老成坚韧的树枝制作而成的一种二分叉形的翻土工具)而九杂(交会)天下之川。腓(féi)无跋,胫(小腿)无毛,沐甚雨,栉(zhì,本义是梳子和篦子的总称,比喻像梳齿那样密集排列着)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

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qiú hè,意思是粗陋的衣服)为衣,以屐蹻(lǚ jué,解释为穿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若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bèi jué,相互分歧)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xiāng zǐ,意思是相互诋毁、非议),以奇偶不仵(wǔ)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jì)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

墨翟、禽滑厘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跋、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zhì,违背,又表示逞强)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xíng)、尹(yǐn)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yòu)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ér)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见侮(wǔ)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成语,止息战事),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qiáng guō,亦作彊聒,意思是唠叨不休)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 图傲(ào)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为苛察(对人过分地挑剔),不以身假物。”以为无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己也。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贪欲极少)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


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两就是一嘛),不顾于虑(瞻前顾后的思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pián)、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

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是故慎到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泠汰(líng tài,意思是听从放任)于物,以为道理。曰:“知不知,将薄知而后邻伤之者也。”

謑髁(xǐ kē,意思为不正貌)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纵脱无行,而非天下之大圣;椎拍輐断(zhuī pāi wàn duàn,用椎使不相合的物体拍合,圆转截断物体而不见裂状。指能适应事物,不露棱角),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不师知虑,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是何故?

夫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动静不离于理,是以终身无誉。故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贤圣。夫块不失道。”豪桀相与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田骈亦然,学于彭蒙,得不教焉。

彭蒙之师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其风窨(xūn)然,恶可而言。”常反人,不见观,而不免于魭断(yuán duàn,意思是处世无棱角貌)。其所谓道非道,而所言之韪(wěi,对)不免于非。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虽然,概乎皆尝有闻者也。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dàn)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以濡弱(rú ruò,意为柔弱、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yǐn)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hū)乎若亡,寂乎若清。 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 。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 岿(kuī)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jiù)”。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cuò)矣”。常宽容于物,不削(xiāo)于人。虽未至于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miù yōu,意思是虚空悠远,引申为荒诞无稽)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zì zòng,放任)而不傥(tǎng), 不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shěn zhuó,同“沉浊”。污浊,多喻指风俗败坏的时世),不可与庄语。以卮言(zhī yán)为曼衍(màn yǎn),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áo ní,意思是侧目斜视,骄矜之貌)于万物。不谴是非, 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瓌瑋(guī wěi,释义指瑰丽奇伟),而连犿(lián fān,意思是宛转貌,随和貌)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chù guǐ ,意思是奇异、安静)可观 。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shēn hóng,意思是指深远宏大)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chóu shì,意思是和适,适当)而上遂矣 。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tuì),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chuǎn bó,错谬杂乱),其言也不中。历物(观察万物,分析事理)之意,曰:“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nì),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卵有毛;鸡有三足;郢(yǐng)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热;山出口;轮不蹍(niǎn)地;目不见; 指不至,至不绝;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围枘(ruì);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zú shǐ)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狗非犬;黄马骊牛三;白狗黑;孤驹(jū)未尝有母;一尺之棰(chuí),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

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yòu)也。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dǐ)也。 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曰:“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

南方有倚人(yǐ rén,意思为怪僻而不合于世俗的人)焉,曰黄缭(liáo),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弱于德,强于物,其涂隩(ào)矣。

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贵,道几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惜乎!惠施之才,骀(dài)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


庄子·内篇·德充符

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内篇·德充符

鲁有兀者(刖yuè足曰兀wū,是为刖足之人)王骀(dài),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xī jiǎ,何止)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平常的人)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倾覆坠落),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谓也?”
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肝胆指关系密切,楚越指春秋时两个诸侯国,虽土地相连,但关系不好。比喻关系密切的双方变得互不关心或互相敌对)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聚之哉?”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意思是指松柏的颜色无论冬夏都是青色的。比喻人的节操终生不变);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在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徵(zhēng),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自求)者,而犹若是,而况(管)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身体像个旅馆)、象耳目(耳目所得为虚像),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登遐 dēng xiá意思是仙去。对帝王死去的讳huì称。谓升至某种境界),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
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
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
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古代是官职名称,相当于宰相)而不违(wéi),子齐执政乎?”
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说(悦)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闻之曰:‘鉴明(镜面明净)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
子产曰:“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羿彀yì gòu,彀:张满弓弩;彀中:指箭能射到的范围,即射程范围之内),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众矣!我怫然而怒(fú rán ér nù,怫然:愤怒的样子。指突然发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沮丧失望的样子。反:返回。怀着失望的心情而归来。形容因消极失望而中途退缩)。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之自寐邪?吾与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以德相交,精神世界相通),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
子产蹴然(恭敬不安的样子),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zhǒng,脚后跟,用脚后跟走路)见仲尼。
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意思是遭受灾祸)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
无趾曰:“吾唯不知务(时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
孔子曰:“丘则陋(浅薄)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无趾出。
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彬彬)以学子为?彼且蕲(qí,祈求)以諔诡(chù guǐ ,意思是奇异)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长相丑的人)焉,曰哀骀它(āi tái tuó)。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hé ér bù chàng意思是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知不出乎四域(意思是四周界限,指四方之内),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jī nián,意思是一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而寡人传国焉。闷(mēn,沉默)然而后应,氾(fàn)而若辞。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xù yān,忧闷貌)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tún zǐ,释义为猪之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shùn,受惊的样子)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yān ěr,而已),不得其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shà zī)。刖(yuè,古代砍掉脚的酷刑)者之屡(lǚ,履),无为爱之,皆无其本矣。为天子之诸御(zhū yù),不爪翦(zhǎo jiǎn,修剪手指甲和脚趾甲),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才智完备德不外露)者也。”
哀公曰:“何谓才全?”
仲尼曰:“死生存亡(意思是生存或者死亡;常用比喻事态已经到了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亦作“生死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
“何谓德不形?”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吾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闉跂(yīn qí,脚蜷曲,脚尖点地而行)支离无脣(chún,同“唇”)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dòu)肩肩。甕㼜(wèng àng)大瘿(yǐng)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夫忘形者,非忘也;不忘形而忘德者,乃诚忘也)。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niè,邪恶),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斵(zhuó,古同“斫”,斧刃),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tiān yù,是指受自然的养育)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miǎo,眇、妙,道学重要概念,犹「基本粒子」「量子」,互不影响,无别阴阳),所以属于人也;謷(áo)乎大哉,独成其天。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
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
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
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庄子·内篇·养生主

说明:成语 谚语 名言 注释


庄子·内篇·养生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jìn mínɡ,意思是好名、追求名誉),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páo dīng,意思是名丁的厨师)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yǐ,靠着),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用膝顶住),砉(xū,皮骨相离的声音)然响然,奏刀(zòu dāo,运刀,进刀)騞然(huō rán,意思指以刀裂物声),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xī,叹词。表示赞美或惊异),善哉(shàn zāi,是一个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技盍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xì,同“隙”),导大窾(kuǎn,空隙;洞穴),因其固然。技经肯綮(qìng,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之未尝,而况大軱(gū,指的是大骨)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xíng,指磨刀石)。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huī huī,是指宽阔广大的意思)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游刃有余)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chù rán,害怕的样子)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huò rán,迅疾裂开貌)已解,如土委地(wěi dì,蜷伏于地。散落或委弃于地。拖垂于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心意。形容心满意足或十分得意的样子。多指对己所得的成就十分得意),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

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zé zhì,是指生长于沼泽地的野鸡)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qí,“蕲”就是祈求,希望的意思)畜乎樊(fán,篱笆)中,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佚(yì)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dùn tiān bèi qíng,意思是违背天然之性而加添流俗之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违背自然规律所受的刑罚)。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xuán jiě,天然的解脱。谓于生死忧乐无所动心)。”

(通“脂”,蜡烛)穷于为薪,火传也(薪尽火传),不知其尽也。